UPS供应链金融进行时
2008/3/26 9:36:20     来源:《物流管理》     作者/编辑:1

银行更愿意相信的是大公司的信誉和白纸黑字,而并不是拿在手上的货和附加条款。两年前,国内物流商们还忙不迭地在公路和仓库穿梭,国际物流巨头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供应链的另一个环节——资金流。

2005年底,蔡宗杰只身来沪。UPS融资(UPS Capital 下称“UPSC”)香港有限公司任命他为驻上海业务代表,试图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入内地。

其时,中国大陆已经戴上 “世界工厂”的桂冠,无数外贸企业在为紧绷的资金链发愁。买方的强势让账期、交货、价格的天平严重倾斜。一些货主甚至要求大洋彼岸的中国供应商在本国设库做VMI。

需求呼唤服务,UPSC决定针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推出一系列金融服务:购料端的垫付,或开信用证。产品从工厂出来一直运到国外仓库,都可以做存货融资,可以进行应收账款买断,即保理业务。

UPSC的产品似乎恰逢其时。在经历过几年的摸索之后,2007年底,UPS终于通过与内地几家银行的合作,正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不过,最初的尝试喜忧参半。

加速资金流转

“以保理业务为例,在发货方完成贸易条款、实现交易后,平均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货款80%的资金。而此类业务的账期通常在60天左右。”翻看项目记录,蔡宗杰感到满意。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用性。UPSC曾在上海操作了一个电子业的项目,该客户的买方在美国,贸易条款是FOB。由于一次性接到的订单比预想中的高,客户忙着扩线排产,却发现现金流已经绷得很紧。

为了防止热钱太多,国家下达了资金管控政策,这让该企业求款无门。危机关头,它的物流供应商UPS成了救星。由于对该企业的信用程度心中有数,UPSC向银行拍了胸脯,向该企业提供“购料融资”服务。在该企业购料的时候,UPSC就频频向银行递送报表,报告货物流转情况,银行就以货物价值拆借出款项给企业用作采购货款。

“因为全程都是UPS提供物流服务,在入库出库等风险点上都有实时监控,资方可以直接察看,银行高枕无忧。”蔡说。

基于UPS对美国市场的了解,UPS再一次向银行担保了买方的信誉,当客户的把货送到了船舷后,银行开始实施保理业务,该客户马上投入到了下一个订单的生产当中,现金流的流转速度大大提高。

在整个项目中,UPSC上海代表处并没有收入来源,起到的作用仍是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银行联系起来,以此为UPS提供业务竞争筹码。蔡宗杰的日常工作就是在UPS的客户中寻找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也会在银行的客户名单中寻觅UPS能够操作的业务。剩下来的时间,会接上十几通咨询“怎么做”的电话。

在项目实操中,蔡宗杰充当着协调者的角色。项目初期,蔡需要帮助客户设计一套符合财务审核要求的构架,然后嵌入物流服务,在每个风险点做出量化评估。接下来,由他带着银行审批整个流程,再来告诉客户有些什么材料需要补。

“初期工作即便做得完备,也难保接下来的流程不出问题。”蔡宗杰认为,银行还有自己的内部流程,不同级别的银行单位有着不同放款金额的核准资格,金额过大还需要层层上报。而在一笔款放出前,蔡宗杰还要代表客户同银行的法务、风险、审核等部门一一沟通。

“货主和物流部门的同事对此都并不一定了解,我要做的就是物流语言和财务语言的互译。”蔡说。

贷款方的迟疑

谈到业务拓展的困难,蔡宗认为客户对事先交付的贷款利息、货物保险费、保理费和物流监管费用等仍有所忌惮。

UPSC的主要客户群来自于电子和纺织行业,这些中小企业对成本无比敏感。事实上,采用UPS的服务,对于他们来说本就是奢侈的选择。

而另一些企业则出于行业竞争考虑,不愿意透露诸如成本、产品价值、发货量、买方需求等交易信息,而实时监控、产品价值核算让他们感觉到不安,从而不愿意购买存货融资服务。

在蔡宗杰看来,更大的问题出在大洋彼岸。他的一位客户是美国某超市的供应商,由于产品类别繁杂,贸易条款也种类繁多,强势的零售商决定给供应商们指定物流服务以方便统一调配。

一夜之间,这家企业的货物被分由6个物流商配货装载。“虽然我们也做了这家企业的好几条线,但是手头拿到的信息监测数据,根本不足以向本地银行借到企业所需的款项。”蔡宗杰说。UPS试图共享其他几个物流商的货物信息,但银行并不认可这种层层分包的货物监管信息的可信度。

贷款企业、物流商、银行等三方的需求切合已经不易,在加上贸易另一端的第四方,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更要命的是,第四方通常都是供应链条上的强者,往往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而更改游戏规则,这让前面三方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个例子是跨国VMI,采购方为了减少存货,而要求中国的公司在它美国的工厂旁边建立一个仓<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