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利润源凸显 物流业将迎黄金十年
2007/3/8 9:31:44 来源: 作者/编辑:1
核心提示:
迄今为止,物流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物流一般包括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日本1997年公布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认为,物流是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包含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物流活动至少包括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物流加工和信息传递七项功能。
总体而言,全球尚未把物流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即使美国也主要是利用物流总费用来估计物流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至于物流业的增加值,由于很多物流活动内部化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单独剥离,所以没有独立的统计。美国的国民经济账户中,仅仅对第三方物流做了独立统计。
在中国,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在2001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的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与此定义相类似,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的观点是,物流是包含物质资料的废弃与还原,连接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在我国的产业分类中,尚未有独立的物流业分类。通常而言,可以认为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是与物流产业直接相关的。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国际比较的考量,在本文中将物流业大致区分为物流基础设施业(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仓储)和运输服务业(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运、航空货运、快递和城市配送等)两个大类。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国外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就预言,物流领域是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
以美国为例,由于服务费高涨,产品的制造成本已不足总成本的10%,而与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活动耗费的时间相比,产品的加工时间只有这些活动耗时的二十分之一。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消耗在物流相关活动中,使得物流业成为发达国家相当重视的产业部门。
物流产业效率不断提升
以全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包括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占GDP的比例来评价整个经济体的物流效率是国际通行标准。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都在10%左右。
据统计,美国2003年的物流总成本约为9360亿美元,比1999年下降了14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比1996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总体物流成本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美国各个行业的物流效率仍在不断的提升。日本1997年的物流总成本约为483600亿日元,比1991年下降了7000亿日元,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9.6%,比199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总体物流成本也呈现下降趋势。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运输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库存费用的降低是导致美国和日本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速度是美国和日本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和竞争力的共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物流业高成本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已经达到48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装卸等物流服务的实物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的水平,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测算,1991年单位GDP对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1.4,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1∶2.64,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6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1991年提高了1倍多。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是不断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反映出通过流通现代化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必然规律。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8.6%,.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