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政府”与“市场机制”双管齐下成就义乌市场辉煌 “不到义乌,不知道义乌市场之大。有人统计过,假如一个人每天在小商品市场内逛8小时、每个商铺驻足1分钟,逛完整个市场需要4个月。
< BR> 不到义乌,不知道义乌市场商品之多。从拉链、钮扣,到小五金、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涵盖了43个行业、1900个大类、合计40多万种商品,占全球小商品种类总数的4/5强。
不到义乌,不知道义乌市场国际化之深。这里的商品已经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也就是说义乌市场挣1块钱有6角是从国外挣来的。目前14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有商务代表处、8000多名外商常驻在此采购商品。
……
3月14日,站在气势恢宏的国际商贸城门前,记者很难想象30年前的场景:当时这里只是一片简陋的露天市场,义乌人还是习惯摇着拨浪鼓,挑着箩筐,走街串户,敲糖换鸡毛。如此巨变,让人瞠目结舌。究其原因,中共金华市委书记、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同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义乌成功的背后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有媒体将义乌当地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为“市场机制、有为政府”。这一模式对于民营经济同样发达的顺德来说,虽不能完全照搬,但绝对有可取之处。”
政府领着市场连升六级
以前摆过地摊卖杂货,现在在《义乌商报》开车的田师傅,听说记者要采访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只能靠做小生意来养家糊口。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有关部门对我们这些沿街摆卖的小商贩是持打击态度的,往往是你赶我躲,你走我摆。”
直到1982年,事情才有了转机,政府开始允许开放小商品市场,这在当时的中国很少见。“如果没有当时政府的开明,肯定不会有义乌市场的繁荣。”不光是老田,不少义乌市场的老商户都有同感。随后的发展验证了政府的眼光,虽然只是露天的简陋市场,但到1984年,小商品市场的年成交额已达到2400万元。
在接下来的24年间,义乌市场历经4次搬迁,8次扩建,上演了一出麻雀变凤凰的好戏。现如今,它已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7年市场总成交额达到348亿元,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金成明回忆起义乌市场崛起史时,直言义乌市场的六次升级都带有明显的政府烙印。“每到义乌市场发展到关键的阶段时,政府都适时对市场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引导市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982年,第一代市场建设是由当地工商部门完成的,正是在政府的精心呵护下,小商品市场才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
1986年,第三代市场的筹建资金超过了工商部门自有积累和个体户集资的能力,关键时刻,政府站了出来,通过信贷渠道解决了难题,促成了市场的飞跃。到1990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掀起办市场热潮,义乌市场的先发优势有所削弱,当地政府敏锐觉察到孤立搞专业市场不可能长盛不衰,于是果断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合”发展战略。那时的义乌,往往是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工厂,服装、针织、毛纺、拉链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义乌走出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一举奠定了全国专业市场的龙头地位,成为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
1993年,在义乌市场已经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当地政府又适时推出“管办分离”战略——组建由义乌市政府控股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部门不再办市场,而是转向集中精力管理市场,做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
……
长期关注义乌市场发展的《义乌商报》总编辑朱庆平直言,如果没有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也许义乌市场早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一般的地区性批发市场了。
市场经济下要做“有为政府”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挺难处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就曾同记者打趣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犹如夫妻,谁都离不开谁,但又经常吵架。政府相当于丈夫的角色,几千年都居于家长的地位,现在妇女解放了,很不适应,常常会不自觉地显示出居高临下的架势<居高临下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