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物流需求分析
2006/9/7 13:11:03 来源: 作者/编辑:
长江沿江地区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2004年沿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重庆及上海六省二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 305.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 253.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 645.3亿美元,经济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物流需求。长江干线货运总量2003、2004、2005年分别突破3亿、4亿和6亿吨大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速度23.2%。预测沿江地区物流需求、分析长江航运物流市场对指导长江航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物流总量是沿江地区企业对运输、仓储、配送、加工等各种物流运作需求量的总和。为方便计,将长江物流需求分析范围界定为全社会物流运输总量(运输总量)与全社会库存处理总量(简称库存总量)。
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及结构、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及运行、经济一体化水平等。
1.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与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相关。经济总量增长将带来物流需求增长,同时物流发展速度与GDP发展速度成正比,尤其是与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GDP关系密切。
2.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与区域内资源和经济特点相关。长江下游地区资源匮乏,生产原料需要从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区域外引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都很丰富,形成了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主要农副产品输出地。从经济特点来看,充当经济增长极的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四大城市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梯度,大体是东高西低,由东往西依次递减,东、中、西部有明显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亦将刺激物流发展。
3.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与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长江经济带东部三省市二、三产业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重工业比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是轻工业占优势。长江物流需求结构的特点是能源、原材料等由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沿海流向长江下游地区,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则由下游地区流向中上游地区。
4.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关。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指导下,沿江地区—些具备条件的港口城市,逐渐承担起地区以至区域物资集散、中转和配送的功能。随着其优势的增强,部分结点城市逐步以物流作为产业支柱,建立规模化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提供高效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长江沿江地区物流服务将远远超出腹地的地理范围,以中心城市为服务枢纽的物流需求分布将日趋广泛,还将延伸到区域外广大地区。
沿江地区物流需求分析
采用定性分析、定量预测和综合平衡等方法预测长江沿江地区物流需求,并分析大宗物资的流向。
1.运输总量
根据2004年沿江六省二市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实绩,结合各省市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发展态势,预测2010年、2020年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如下表。
2.库存总量
库存总量指所有进出区域内货物在区域内的库存处理量,其中扣除直通过境、直取直送、直接中转。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及工、商、运输等行业的经验数据,预计2010年区域内全社会库存总量为83.5亿吨;2020年全社会库存总量为135亿吨。
3.信息化需求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信息化需求仍是以规范流程中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及建立控制决策信息化的机制为重点。
4.大宗物资流向
长江沿江地区大宗物资流动主要有以下特点:资源性产品的流动大致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主要为煤炭、非金属矿石、建材等;初级产品如钢铁、水泥等主要沿江流动,部分地区也沿铁路运输,主要表现为沿江港口和交通枢纽城市集散和中转服务;地区间工业产品由中心城市向沿海、东南腹地和西北地区流动,且趋势是数量和种类增多,单位商品价值提高;能源和原材料从区域外的流入方向大致是从东向西,从南北向中部,主要包括煤炭、金属矿石、原油等,多表现为长江下游沿江港口的中转服务需求。
长江航运物流需求分析
长江航运拥有完善的储运系统,码头仓库设施<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