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油“慌”!
2008/8/1 9:23:27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 作者/编辑:1
每每国际油价高涨时,成品油供应趋紧的情况就会在我们身边出现,而供需上持续出现的缺口也会让许多人谈油色变。也许,当排队加油、限量加油成为一种习惯,恐惧的思想就会占据人们的心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局面。
似乎又是一个轮回!
在经历了2005年全国性的石油供应偏紧的持续阵痛后,从2007年年底开始,新一轮的“油荒”事件再次不期而遇。
还是令人生畏的字眼,还是习惯性地大范围蔓延,甚至“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还是易受灾害侵袭的广东、湖南等地区。
尽管没有任何新意,也没有任何诱因上的区别,但同先前的“大场面”相比,这次旷日持久的应战还是再次考验了国人的神经。
2008年6月4日,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向本刊记者描述了目前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成品油供应市场的表现。
“截止今天,广州市区内未见大量排队加油的情况。对于近期的市场情况,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批发市场流动性资源紧张,而另一个是油站时段性缺油。”姚达明表示。
然而,仅仅半个月前,一位家住广州的朋友向记者发来短信,“广园路这边的加油站排起了长龙,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加不上油。”
事实上,从今年春运开始至今,类似这样的消息记者每周都会从各种渠道获悉,而紧盯包括广东、湖南、福建、河南等缺油大省在内的用油数据统计,则成了记者必修的功课。
4月底,广东省经贸委发布的“一季度全省工业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公告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广东省的成品油销量为539.1万吨,同比增长了10.54%,而3月份广东省成品油日均库存量高达90.60万吨,是11个月来的最高点。
虽然有政府官员出面解释近期将取消成品油的限制供应,并同时宣称柴油供应紧张的情况将逐步得到缓解。然而,从去年年底至今,类似“趋紧”、“缓解”、“增加供应”等回应市场表现的词语已不在少数,但是每每趋紧时形式还是如此严峻,而增加供应时却一点都不能乐观。
有人说“油荒”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在高位震荡,而诸多媒体也在对如此刺激的词眼“推波助澜”。然而,“油荒”真的来临了吗?我们真的没油可供了吗?石油供应偏紧能同“油荒”划等号吗?到底是油“荒”了,还是我们“慌”了?恐怕看一看之前国内的石油供应市场,我们便能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战役打响
2007年1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当月14日零时起,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下调: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而这是国内油价自2005年6月起连续4次上调后的首次下挫。
然而,油价的下调以及成品油供应上的充足,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半年之后,成品油供应的形势急转而下,一些省份的加油站陆续出现了排队、限售的情况。
“是不是2005年‘油荒’的经历又要重演?”最先感受到“冰火两重天”的人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情”在继续蔓延,像瘟疫一样波及到了许多地方,而这也引起了发改委的注意。
8月4日,一份《关于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管理的通知》从发改委发出,要求所有油品经营企业不得囤积惜售,以此来缓解当下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形势。
但适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彻底改变之后被媒体称之为“油荒”的局面。从当年10月开始,受国际油价持续高企的影响,国内成品油的供应再度趋紧。而在资深石油专家韩学功看来,国际油价的高低绝对称得上是国内成品油供应方面的晴雨表。
“实际上,每次成品油供应偏紧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2005年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韩学功向本刊记者表示。
当然,这样的现实也在持续“刺激”着发改委的神经。11月1日,发改委再度发文,将柴油、汽油以及航空煤油的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以期缓解当前的局面。
事实上,尽管发改委上调价格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远远不能改变成品油供应偏紧的事实。而某政府要员在一次会议上有关“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还将可能持续”的一席话,彻底宣告了新一轮成品油供应紧张时代的来临。
&sp;&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