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我国港口物流体系
2006/11/16 13:54:40 来源: 作者/编辑:
随着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物流超越了国界的范畴,全球物流正在成为最复杂的综合物流体系。全球物流的发展,对港口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口功能正在从单一功能向综合物流节点的功能转化。港口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链节,日益成为一个物流平台,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载体。
在国际贸易中港口的物流化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现今的国际货运经由海上运输的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接近100%。基于这种情势,跨国公司要求港口成为其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它们提供物流加工与分销配送等各种增值服务,这对港口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现在,仅仅是在提高装卸效率与减少船舶在港时间方面作努力,已经不能满足货方与船方的要求,因而也不能保住其原来的市场份额。因此,港口码头经营人必须向物流业投资,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现代物流体系。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状况
1.我国港口物流的现状
在近几年,我国一些港口已建设起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如我国首个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货物分类、包装、加工、配送等新的服务领域,使港区的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又如深圳港引进外资建设码头,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手段,开发港口物流园区,发展集装箱和散杂货集散、中转、拆拼箱、组装加工、海关查验等增值服务。天津港、青岛港、宁波港等,都加大了对港口现代物流的开发力度、正积极向物流型港口转型。
2.我国港口物流的局限性
我国港口物流与国外先进港口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物流联盟程度不高,港口物流规模小,活动范围小;港口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港口物流效率普遍不高,服务内容也有限,物流成本偏高;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我国港口发展物流的模式
首先,使港口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以及航运业的飞速发展,必须走规模大型化、结构专业化、功能多元化、管理计算机化及模式国际化的道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口工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发本国资源以保证其服质量。
其次,必须强调经营策略,拓宽服务领域,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如货物运输、货运代理、快递及货物包装、装配、贴标识等服务,以提高港口物流服务的经济效益。
最后,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应该是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应该具备的功能是物流专业咨询、进出口报关、流通加工、货运服务、信息服务、物流管理信息、货运交易服务等。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策略
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建成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许多发达国家已把港口作为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临港加工业的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进出口贸易,而这些反过来又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传统港口物流实现的是“港到港”服务,而现代物流要求的是“门到门”服务。这就要求构筑与港口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业务。总之,港口物流带动港口经济,港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带动全国经济。所以,港口物流举足轻重。为应对港口物流化的趋势,发展我国的港口物流,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发展港口物流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政策支持
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应当重视港口结构调整适应物流发展的要求,提供物流服务场地,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引导,规范市场,为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竞争的宏观环境。发展港口物流须有国际、国家、地区等层面的法规支持,如进出口业务、价格、安全、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关的法规,要尽快完善。
2.整合港口基础设施,提高集散能力
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就是要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货物在港停留时间,提高港口通过能力,降低船舶在港停留时间,使港口现有的集疏运设施完备,完成货物集散的功能。
3.转变经营方式,提高港口竞争能力
我国的港口处在东亚的港口群中,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抗衡。这就必须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分段服务,向原材料、产成品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转变,为用户提供报关、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增值服务,运用"一票到底"的多式联运模式,以最简便方式、最佳运距、最短时间完成运送程序,使物流的效率与效益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服务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