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一个推崇外延式扩张,一个期待内涵式增长,“美苏”战略已悄然分野;
如果将“大中事件”看作一个历史弯道,苏宁能否按五年规划反超国美,已成二十年中国家电连锁史上最终极的悬念……
2008年3月,奥运前的北京正值早春,红墙黛瓦千年厚重,徐徐而来的竞技之风弥散在城市的每一处毛孔。然而人们很少留意的是,来自家电连锁行业的那场豪情竞技,同样也在这里步入了冲刺一刻。
随着永乐、大中、三联相继被收编,国美的铁骑踏遍大江南北,赛场上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剩苏宁一家。“混战”变成“单挑”,中国家电史由此进入了伟大而微妙的历史一刻。在这个渠道为王的产业环境里,“美苏”对垒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在制造商乃至消费者心中掀起波澜。
2008年,携并购余威而来的国美门店已达1100家,相比苏宁的620家,“美苏”之间的征战思路悄然分野:一个通过狠辣的资本运作拼命于外延式扩张,一个则通过“深挖洞广积粮”的内功修炼期待实现1+1大于2的内涵式增长。那么,谁能笑到最后?
3月26日,在清华“中国家电连锁行业趋势论坛”上,张近东将苏宁未来三年的领跑计划公布于众。而对于那段刚刚过去的并购往事,这个缜密而刚强的南京人显得绵里藏针:“放弃大中的对错,一年见分晓;苏宁不张扬,但并不懦弱!”
“剩者”苏宁
那是2007年的12月17日,北京通州区果园附近的居民发现,平日里热热闹闹的《大中电器之歌》并未照常响起,大中门口挤满了拆散的货架和维护秩序的店员。家电厂商们显得有些抱怨,“两周前苏宁的人刚刚来盘点完,现在又给国美的人重新盘点一遍。”
事情的发展确实惊心动魄。
12月12日,在收购大中已进入人员交接阶段的苏宁,突然全线撤出,一年努力付诸流水。仅仅48小时后,此前默不作声的国美挥刀介入,直接在苏宁出价基础上加价20%,最终以36.5亿元“半路劫亲”。
至此,北京战场尘埃落定。黄光裕凭借大中的60多家门店外加自己的50家,正式拿下北京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且一举在除南京外的全国所有一线城市超越苏宁。
有趣的是,在随后铺天盖地的媒体追访里,“美苏中”三方皆展现出惊人的风度和默契,三方都没有一句涉及竞争对手的怨言。事实上就这场并购本身而言,黄光裕“卧榻之侧不容他人安睡”师出有名,张大中英雄逐利同样无可非议,而张近东的“临时退婚”反而有了几许浓得化不开的悲情。
那么,在决定中国家电史未来走向的这几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收购大中究竟值与不值只有黄光裕和张近东心中有数,而在长达8个月的尽职调查及业务整合中,苏宁究竟有过怎样的利弊考量?
对于这些细节,至今依旧迷雾重重。只是今年3月张近东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偶然提及:“苏宁在重大决策时是理性的,北京市场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的是全局。我们有很多手段可以促成或制约这场交易,但最终我们没有,其中的故事如果讲出来,人们会增添对苏宁的尊重。”
事实上,远观这段风云争霸,目前的确很难简单判定谁输谁赢。首先,门店数量并不意味着规模优势,众所周知家电卖场之间酷爱“贴身肉搏”,在国美大中还是对手的时候,大中60多家门店中约20家在地理布局上与国美严重重合,重复率高达30%。由此带来的消化整理及多品牌运作难题都将考验国美的经营智慧。
一个细节是,在国美宣布并购大中成功的12月17日,苏宁股价反而大涨5.72%最终以68.35元收盘,而当日深成指却大跌2.21%。
显然,投资者并不认为苏宁并购大中不成是一种失败。
“美苏”不同流
往事如烟,往事却又不如烟。当永乐、大中、三联等地方诸侯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经过20年发展整合,俨然成为了两个人的江湖。
黄光裕和张近东,一个是出生在广东汕头的农村儿童,一个是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困苦少年;一个初中没有读完就揣着高利贷闯世界,一个读完本科顺利进入国企任职。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人,却在40岁左右的不惑之年注定有所交集。
事实上,“美苏”在商业技术层面的缠斗,同样也闪现着两人不同的性格光芒。这也导致“美苏”间的征伐战略悄然分野——
2006年永乐、2007年大中、2008年三联,国美不断挥动资本屠刀致力于外延式扩张。门店数量是国美衡量自身发展是否良性的重要标准,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议价能力,意味着现金流,意味着即使有一天要卖出去时更大的收益。
因此,国美从来不排斥收购。据说曾经一度还向苏宁伸出过“橄榄枝”,只不过被张近东一句“苏宁要做不过你,我就送给你”挡了回去。
苏宁则不同。其似乎更看重企业的内功修炼,期待实现1+1大于2的内涵式增<去。
苏宁则不同。其似乎更看重企业的内功修炼,期待实现1+1大于2的内涵式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