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德的生产模式看叉车行业的发展远景
2007/1/9 12:52:16 来源: 作者/编辑:
中国的叉车行业发展了二十多年,叉车行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向国外叉车同行学习的过程,国内叉车与国外叉车的整体水平在日益接近,距离在不断缩短。我国叉车总产量从1985年的16200台增长到2006年的近75000台,但是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的叉车产品和叉车行业还处于发展期,产品技术仍需发展完善;产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尚未得到足够拓展;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调整仍处于自然阶段;用户使用意识和企业研发意识、能力还比较落后,产品在性能、可靠性等重要指标与国际知名品牌还有差距。因此,向外国同行学习,提升民族企业叉车产品的制造水平,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林德叉车产品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叉车销售量到2005年已达6000台,其静压传动叉车产品一直占据高端市场,包括国内知名叉车企业没有涉足的叉车高端领域(如电动叉车,技术水平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较大)。截止到2005年已有14家境外公司(包括2家台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加上国内一批传统的叉车制造业转制、改制完成,一些企业集团加入到叉车行业,使整个行业竞争激烈,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各尽所能,在产品研发能力的提升上、在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在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将进行全方位的较量。从国内叉车行业产品结构分析,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国内销售还是产品出口,基本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随着国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品产量趋于饱和,叉车行业又走向了低价位竞争的恶性循环。当中低档产品价位竞争进入白热化后,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是有实力企业的必然出路,林德公司的模式是可资借鉴的企业范例。
林德公司进入中国较早,较好地利用了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因此,企业规模宏大,生产线的布置有充分设计的空间,工位间的布置也极具人性化,从安全到环境,每个工位、工步设计非常合理,大大缩短了工件转序的辅助时间,林德工厂虽然是九十年代初期的设计,但是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整体布局,并且对生产线的产量设计也有前瞻量(1.5~2.0万台),避免了提升企业制造能力时的重复投资。当然这些设计与企业的资金实力有关,随着现代化企业理念的不断深入,在企业工厂改造(如部分企业工厂搬迁),新企业工厂建设的前期设计中,应借鉴林德公司的规划模式,为建设现代化企业奠定基础。
在林德工厂叉车的各个生产工位,到处体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人性化设计,为企业员工高效、有序的工作创造了优良环境。例如:门架滚轮定位槽及端面的加工,设计工装的高度与操作者最佳操作位置相一致,操作者工作简单省力,同时在工艺上,设计的工装定位简单可靠,非常科学合理,左右两端面同步加工,既保证了同一批加工门架的安装一致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保证了两只链轮安装的形位公差。高起升门架的加工只需拉长工装定位基准面,其余不变,这样也保证了同一台叉车更换高起升门架链轮安装的一致性。先进的工装,保证了内外门架的配合间隙,避免了叉车空载运行的噪声,使滚轮的正常磨损左右平衡。
车体的加工工装设计十分巧妙,除定位合理、装卡简单外,设计高度方便操作,采用翻转式工装,车体上任何一条焊缝,都能够保证加工者在最佳的工作角度,最舒服的加工状态工作,这些奇妙的设计思想无处不在体现人性化的先进设计理念。
林德叉车外观美观大方,在每一个细节之处体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先进性和艺术性。先进的加工设备为叉车的整体设计做了良好的保障。在车体的每一个小的钣金件都由数控加工设备保证,每一处圆弧、小饿棱角尺寸外形都由工装控制,很小的加工件往往在价格非常昂贵的先进加工设备上进行加工,零件的精度得到了充分保证,这些加工设备投入非常昂贵,但是叉车精美的外观,组装后良好的品质,运行时突出的性能,是这些设备投入的最佳体现。
科学严谨的新产品整机检测,是林德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林德公司的企业标准基本上参照了德国的国家标准(一般等同采用欧盟标准),试验设施相对齐全,按照德国的模式建造的强化试验跑道。当新产品下线后,质量检验部门按照标准制定出详尽的试验大纲,现场严格的检测得出检验结果,为产品的鉴定提供依据,林德的叉车强化试验是1000小时,比国内的400小时强度更大,考核出产品的前期故障,为设计修正提供第一手资料。经过不断验证、修正,制造出合格的定型产品。
虽然林德叉车的价格是本土企业叉车的三倍到四倍,2005年的产量仍能达到6000台,在国内产量排在第三位,其利润可想而知。我国本土叉车虽然达不到林德的设计水平、设备投入,但是林德公司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先进的设计思想、人性化工艺组成,值得本土企业去学习、研究。
近年来,叉车行业发展,产品产量增幅惊人,同时,更可喜的是不仅叉车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规格品种也呈现多元化。作为骨干企业的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ipt>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