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重庆十年与中国西进
2007/3/1 10:49:05     来源:     作者/编辑:
在中国三十多个省市区中,谁将是2007年的年度明星呢?答案应该是重庆。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可能正因为此,大年初十,国务院新闻办把春节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给了重庆,这是一份有意味的新年礼物。
  关于成就,网上对这个新闻发布会有全部的内容介绍,各媒体也会有全面深入的报道。这里要说的,是一些趋向性的东西。
  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3年前的3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那时候重庆的目标还是建立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背景资料里有了这样的话:"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重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
  "战略支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
  这个支点首先是以交通条件为后盾的。"从经济地理来看,重庆处于祖国的大西南,从自然地理来看重庆刚好在中国的交叉线上,是中点。而且重庆有交通之便,铁路方面正在成为铁道部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枢纽之一,九条铁路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其中至少四条高速铁路经过重庆,如果坐火车的话,到广州五个小时,到上海八个小时,到成都两个小时,到兰州三个小时。高速公路,我们重庆也是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结点,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两条高速路。民航,去年重庆空港吞吐是800多万人,但是增长幅度达到23%,我想增长幅度是全国排位第一的。"新闻发布会上,王鸿举说。
  这位市长还提到水运:"每吨公里4分钱,运输能力相当于4条高速铁路。"
  他指的是长江。"黄金水道"这个名词,自从15个月前汪洋就任重庆市委书记时,已经成为一个在重庆深入人心的概念。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告诉中国经济时报:重庆跟其他西部中心城市比,惟一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这个黄金水道。
  这可能正是中央投巨资在重庆编织交通中心的主要理由,加上前书记黄镇东的交通部长背景、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资本运作手段、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干部群众的通力协作,重庆--西部交通枢纽跃然纸上。
  可以预测的是,重庆的港口、航运、修造船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业,将会成为引领GDP前进的发动机之一。在能源、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和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背景下,重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有望保持中国西进的桥头堡地位。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是一个里程碑
  9年前的3月,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对汪洋同志的专访:《关键是看你怎么做》。好的构想得有不打折扣的执行,得有好的地方党委政府来推动,得有全民的积极参与。从这个角度,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李建春2007年1月在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主持的一个小型圆桌会上提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是重庆的一个里程碑,一个党委政府抓环境、整肃作风的里程碑,一个投资环境建设的里程碑。"
  2006年9月,重庆启动历时4个月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学习整改活动开始,不少部门和领导认为这只是形式,"但是,一个月后,当许多单位将临时拼凑的"官样文章"交到学习整改办公室时,31个重点部门有23个被打回。"
  "一支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委督察室、市政府督察室、市直机关工委等单位局级领导干部带队组成的巡查组深入各重点部门进行督促检查;由重庆各大媒体记者组成的暗访组更是让一些职能部门的办事人员紧张。"
  李建春认为这次学习整改活动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就是说政府首先要明白你到底是为谁执政、怎么执政。
  第二个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
  第三个,以这一次的学习整改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作为一项永续工程。
  "作为一项永续工程,2007年已经部署了,3月份抽查,6月份回头看,9月份暗访,12月份抓典型。这个部署透露的是政府在动真格的,不是吹吹风就完了。这让重庆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让外来的投资者看到了希望,让咱们这些想干事的人增添了信心。"李建春说。
  加上此前的行政首长问责制、不断推进的行政审批"瘦身"工作,重庆打造"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努力,将形成一个持久的磁场,吸引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向重庆聚集。果然能坚持不懈、落到实处,那么,万众一心、协力向前,有什么理由怀疑重庆的明天呢?
  中国西部统筹城乡的试验区
  
   据王鸿举市长今年早些时候透露,2007年重庆"两会"前夕,他和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希望能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城乡统筹试验区","总理见到信后很快批示同意,并转发给其他领导批阅。"媒体引用王鸿举的话说。
  在新闻<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