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规划:一个现代都市的理性蓝本
2006/10/13 9:01:25     来源:人民网     作者/编辑:0
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在宁波市中心汇流。随着市中心三江六岸绿化工程的实施,为“三江口”增添了美感,也为今后发展“水岸经济”提供了机遇。
  宁波市政府近日宣布,《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实施。随着蓝本逐步打开,一座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美丽富饶的现代港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起,依托世界级大港北仑港和新老宁波帮人脉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宁波市从江南小城迅速崛起,现已成为拥有中国大陆第二大港口、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已接近世界中等发达水准的现代口岸型城市,被众多海内外投资商、经济界人士认为是中国沿海城市带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那么,此次国务院关于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对宁波意味着什么?宁波未来15年,在长三角和中国沿海城市带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错位竞争,呼应上海

  根据国务院批复,宁波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定邦说,如何来解读这三句话?关键要把宁波未来放在全球经济和长三角整合两个“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正确认识宁波的城市性质和地位。

  李定邦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为节点构成的“之”字形重点城市空间结构。宁波应积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主动接受上海辐射,赢得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导向方面,宁波在规划中提出“错位发展”思路。其主要方向,李定邦认为,首先,支持发展临港工业,依托宁波港,加强石化、钢铁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包括它的“下游”工业,使重工业高加工度化。其次,重点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宁波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有重点地选择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工业、环保型产业、生物技术这四种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其三,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国外需求市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同时,重点关注都市旅游业和会展业。

  交通港口,重中之重

  说到建设中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李定邦认为,此项工程对宁波具有正负作用,它将加强宁波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密切沪甬时空距离和经济联系,使宁波有条件成为交通枢纽。但大桥对宁波北仑港存在一定制约,浙西、浙南更多货物有可能绕开宁波进入上海。不过,他表示,从长远看,杭州湾大桥建设对宁波利大于弊,关键是宁波要抓住建设契机,抢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系制高点,在中心城重点向东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西北部,开拓杭州湾跨海大桥出入口处的余姚、慈溪地区,构筑城市新的发展阵地,呼应上海,同时努力改善港口设施和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

  “在未来发展中,宁波港作为国际深水大港的战略地位,将不断上升”,李定邦说,宁波港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长江的“T”形结合部,位置适中,港口条件优越。随着上海自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及国际航运向大吨位化、集装箱化、干线环球化发展,上海将逐步形成以东北亚为主要腹地的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可与上海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在宁波的错位竞争中,交通出行举足轻重”,李定邦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宁波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重大交通设施的投入改造,宁波将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市域公路网以中心城为中心,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并实现宁波“213”交通格局,即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的2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指标适度,留有余地

  “这是一个理性与科学和谐的发展规划”,宁波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规划师沈磊告诉记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他们在起草修编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反复论证研讨,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力争指标适度,规划适中。

  宁波市现有6区2县3市(县级市)560万人口,外来暂住人口近200万,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用地为1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万。沈磊说1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万。沈磊说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