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物流操作变得如此麻烦?中国广为人知的供应商质量问题到底应该归咎于谁?在中国成功进行采购交易和生产外包的诀窍是什么?三位海外的行业专家对那些试图在中国管理供应链的跨国企业,给出了不同侧重的判断和忠告。
痛处和不断增长的痛
鲍勃•丹尼尔,SRA国际公司高级生命周期物流经理
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以平均9%的速度增长。期盼着能够通过削减供应链成本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都选择这个国家作为自己的运营基地,从而促使该国的贸易量在大幅增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敏感的环节就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最近几年,一些企业已经放弃了低利润率、资本密集的制造业务,转而集中进行高利润率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
全球化使得短期的速度压力增加,迫使供应链经理人不得不在有限资源和严格的要求之间作出平衡。
把业务外包到中国的企业需要面对以下困难:
1.规章。
中国的物流业是世界上受管制较多的国家之一,本地的、国家的和地区层面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而且不同的城市之间法规制度也不一样。
在中国的物流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关系的处理。为了在种种限制下做好工作,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国情。
2.缺乏知识和资源。
许多中国企业都不知道物流业务中的优化做法,政府也没能够为物流业务的改进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不充分的信息技术标准和质量低下的系统和设备削弱了企业自身的能力。能源供应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难度。
3. 高运输成本。
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要比日本、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要高出很多。
公路上的高收费也增加了运输的成本。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物流成本大约是正常范围的一倍。
4.配送方面的困难。
设施和管理的不足使得产品丢失、损坏和被盗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对生鲜产品来说。中国每年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因为存储和运输的有效能力不足而被浪费掉。
5.交通流量的不平衡。
各地区间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货物在东部工业化地区和不怎么发达的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动也不平衡,这样回程货物满载的机会也就很少。
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但是货物在不同的省之间运输可能还会被征收非官方许可的通行费。
在没有实施现代的商务流程模式之前,中国的供应链执行都是很难预测的。
不要责难中国:找出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
约翰•特雷西,Tracy-Hayden合伙人公司总裁
不要责怪美国政府或中国政府,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去年沸沸扬扬的玩具召回事件全都是因为供应链管理出现了问题。
身处这个行业的我们并不愿意听到这一点。我们想要找到替罪羊,这样人们就很容易去责怪那些不怎么抛头露面的、“不诚实的”美国国外供应商。
过于简单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好处。下面的五个因素都会产生产品质量问题,只有对每一个因素都进行认真地分析,我们才能发现质量问题真正的根源所在。
1. 供应商可靠性。
生产商都必须确保供应商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能够满足自己的预期。全球化的供应网络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也使质量控制、质量担保、合同法和ISO认证成为必要的流程。
企业都想筛选出问题供应商,但
企业都想筛选出问题供应商,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