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出口高速增长背后存在五大隐忧值得关注
2006/11/28 16:27:26     来源:     作者/编辑:
    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我国船舶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升势。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广东口岸出口船舶22.2万艘,价值5.1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1倍和60.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绝对优势,一般贸易发展迅速。今年前8个月,广东口岸加工贸易出口船舶4.9亿美元,增长57%,占出口总值的97.3%;一般贸易出 口638.2万美元,增长2.8倍,但仅占出口总值的1.3%。同时出口市场仍以欧盟、东盟地区和香港为主,对香港和东盟地区出口增长迅猛。

  在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船舶工业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且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规模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造船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造船厂产量不到一万载重吨,若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四分之一,韩国船厂平均规模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现有各类造船企业大约76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仅有2家,船舶工业存在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的特征,而且广东口岸船舶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满足于为其他国际知名企业贴牌生产,仅赚取加工费,利润的大头被外商赚取,船厂的经济效益并未随着造船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而相应增长,影响了船舶出口的竞争力。

  二、是结构不合理,市场份额不高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中国造船厂产量仅相当日本的七分之一,韩国的六分之一,市场份额较低。一方面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的造船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各船舶制造企业间产品重复,附加值低、自我研发能力严重滞后,对于高水平、高效益的游轮等高端船舶产品还无力问津,另一方面低水平的造船能力大量过剩,中国地方船舶制造企业产能已经超过了船舶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但大多是工艺落后、规模微小的“作坊式”企业。

  三、船舶缺乏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低,与国际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广东口岸出口的船舶以低吨位散货船为主,这类船舶技术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据分析,中国船舶工业与日、韩、德等先进造船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首要表现在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均明显低于先进造船国,出口船舶的船用自动化设备基本依赖进口。

  四、船舶配套能力较低,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全面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造船的国产船舶设备配套率平均为40%,而造船先进国家如德国、挪威等国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不但能满足其本国造船的需要,还有大量的产品出口。由于配套产业无法满足船舶制造的需要,出口船舶的船用自动化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特别是高档次船舶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机、仪器仪表、导航通讯设备等都需要国内的生产厂家从国外引进。大量采购国外的配套产品,既会在价格、时间和数量上受到制约,又会削弱我国船舶出口的价格优势。同时,部分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存在质量问题,也影响到在建船舶的进度和质量。

  五、船舶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上削弱船舶出口国际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是中国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优势。国内运输、电力、成品油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调,这些因素将增加船舶生产成本,船舶价格优势日益减弱,不但降低企业出口效益,而且出口产品竞争地位也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船舶制造产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三,但受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制造水平却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的突破,为确保船舶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一是加大行业资金科技投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以突破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为基础,以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核心,加快船舶工业技术结构调整和船用设备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大量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较强的技工人才,提高我船舶出口的竞争力;二是加快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缩短造船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三是要逐步调整出口的重点地区,努力扩大对亚洲、美洲国家的出口,使船舶出口分布合理,降低由于主要集中在欧盟、东盟成员国而导致的风险。
ipt>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