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007/4/27 17:05:08     来源:     作者/编辑:
21 世纪初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每个钢铁企业和整个钢铁行业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获得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实效, 钢铁行业在世界钢铁界的地位大大提升。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和对钢材的旺盛需求,得益于投资的拉动。


    “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投资规模之大,史无前例。2001—2005 年“十五”期间,钢铁工业总投资6865 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32% ,是“一五”到“九五”48 年钢铁总投资的1.3 倍,其中引进国外设备2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2亿元左右,占钢铁总固定资产投资的25% 左右。这些投资形成的新产能是2.65 亿吨炼铁新产能、2.64 亿吨炼钢新产能和2.68 亿吨轧钢新产能。通过“十五”的大规模引进设备,我国钢铁工业已有一批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铁、炼钢和轧钢装备。但是应该看到,并未完全达到我们的初衷—— 彻底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钢材品种依靠进口问题,还有相当数量的高附加值、高性能的产品至今不能自给,还需要进口。这告诉我们:高新技术是靠钱买不来的,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这些技术被发达国家视为传家宝,绝对不会外传。世界经济的发展已充分说明:当今社会谁拥有高新技术,谁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今后几十年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是国内市场对钢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原料严重不足的困惑,在这种条件下,中国钢铁工业的出路是什么?答案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不能再走过去那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粗放式经营之路。加快钢铁行业的战略调整是当务之急。历史的经验可鉴,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生存成败不仅取决于战术决策的正确与否,最根本的是取决于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战术错误是可以弥补的,战略的错误是无法挽救的。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决策就更为重要。当今,我们思考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生存问题,更要考虑钢铁行业整体的长远发展问题—— 如何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21 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钢铁行业作为材料和基础工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高速发展所需的钢铁材料的重任。根据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在2020 年要完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到2050年我国要进入世界中等发展国家的行列。根据这一发展目标,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应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高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钢铁产品在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挥我国钢铁工业的优势,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在21 世纪的总体发展战略, 钢铁行业在新世纪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1.为保证国家在2020 年实现工业化和2050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提供所需要的钢铁材料,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持续协调发展。


    2.实现钢铁行业的自我完善,完成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完成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历史转变。


    要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钢铁工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大约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从目前到2010 年前后,钢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从2010 年到2020 年—2030 年前后,钢铁行业钢产量将要进入饱和期,此时钢的产量将达到历史最大峰值。


    在2020 年—2030 年以后,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小城镇化的实现,钢材的消费强度和总量将会有所降低,但仍然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二、钢铁工业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如何走好今后几十年的路?


    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已不能继续过去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以高投入扩张,来换取行业的高速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钢铁行业目前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


    世界进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