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2020/9/30 16:09:1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编辑:丁俊发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就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当前,我们要抓住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廓清认识、理清思路 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首要的是解决一些基本认识问题。 其一,正确认识流通、流通产业与流通体系。 什么是流通?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治经济学家都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独立部分,称为“三分法”,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科学分析,把交换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流通以商品与服务的交易为核心,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与服务的完成,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实现货币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总和。只有从这样的总体去研究问题,才能把握流通的本质与内涵,把握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什么是流通产业?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产业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跨界融合的产物。流通产业是以商贸业即分销业为核心,由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生活服务业互相支撑的产业形态。从大流通的观点看,流通产业是分销业、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和相关生产与生活性服务业的总和,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产业。 什么是流通体系?流通既有一个关联产业的横向结构,又有一个不同功能的纵向结构,涉及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商品市场体系、流通业态体系、流通管理体系等。所以,流通体系既涉及宏观、中观层面,也涉及微观层面;既包括硬实力建设,也包括软实力建设;既有点线面空间布局,也有虚拟的网络结构。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 其二,正确认识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流通引导生产。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后续的分配、消费及交换要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决定着流通的内容、规模和方式。但马克思又指出,当社会经济的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买方市场后,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费又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 流通调节分配。在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序列中,从生产到消费,插进了两个中间环节,即分配和交换(流通),正是分配和交换这两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维系着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转。分配的方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而交换(流通)对分配则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调节着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而且对分配能否进行到底起着重要作用。 流通促进消费。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出新的劳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因此,流通对实现消费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消费也是多种多样的,涉及不同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速度等问题,必定会对流通规模、结构、方式和速度产生影响和作用。 其三,正确认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流通业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18年的全国市场主体中,从事流通的企业与个体经营户约占全国行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6%,流通业创造的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按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相加计算)。可见,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主要指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先行官”与“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得如何,首先会在流通领域有所反映。比如,价格的通胀与通缩,既是供需关系、供给结构的反映,也是营商环境的反映;PMI(采购经理指数)的上下波动,能够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上升与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反映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投资、出口结构是否合理;恩格尔系数则能够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 流通业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保障与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比如,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供需平衡,这个平衡主要会在流通领域有所体现。又如,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物资供应,关系到流通部门的战略储备、流通速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升级改造,需要靠信息化、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发展新动能,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全面统筹、精准发力 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需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找准发力点。 转变思想观念。要真正解决流通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彻底摆脱“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牢固树立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观念,高度重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相关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增强全社会的流通意识。各地要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保障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所需资金,促进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找准堵点和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对症下药。我国流通业的堵点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来看,缺乏顶层设计,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较为突出,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流通业本身数字化转型欠佳,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对生产与消费的引导不足,并且集约度较差、创新能力也不足,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与供应链服务企业,缺少国际话语权等。针对这些问题堵漏洞、补短板,应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总体规划。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可见,这里不仅讲市场、讲商流,也讲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还讲到了营商环境,从大流通的角度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硬件既包括基础设施,如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枢纽、配送中心、储备库、冷链基地、公共信息平台等,也包括技术装备与运作场所等。现代流通体系软件包括研发、供应链优化、人才培养、业态创新、标准制定、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的硬实力有极大提升,但软实力欠账较多。世界银行每两年公布一次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由多项指标构成,包括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等,其中既有体现硬实力的方面,也有体现软实力的方面。2018年中国的排名还没进前二十,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必须“软硬兼施”,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 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关企业。《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虽有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入围,但与500强之首的流通企业沃尔玛以及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必须做大做强有国际影响力的流通与物流企业,使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 着力提高流通效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一般来说,流通效率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整合力、流程的优化率、流通业态与流通技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主要就是要用信息化、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去改造和提升传统流通业。 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必须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一是要注重市场化。流通业离不开市场,市场主体的进入与退出、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价格形成机制等都与市场化密切相关,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是要注重法治化。流通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目前尚存在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不力,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问题,如何“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三是注重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与服务不可能只在国内流通。中国早已融入国际经济,也有大国担当,在当前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大环境下,更要加快推进流通业的国际化进程,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提升流通业全球竞争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应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取得竞争优势。为此,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调整外资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机制,确保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增强国内外产业融合度,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提升国际价值创造的参与度;切实做好流通业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新型市场、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 创新流通金融产品。无论是货物贸易市场、服务贸易市场,还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都以货币为媒介,不管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一定要求货币流通量与市场上的商品价值量相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货币存在的形态与支付方式也在变化,各种金融产品随之增加,以满足市场主体在交易中的便捷需求。根据我国流通业的实际情况,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加快建立应急流通体系。相关部门应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联合攻关,重构突发事件应急流通体系,特别是供应链服务体系,完善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要从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交通运输、分发配送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很多问题必须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解决。要把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及时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法规,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增强战略一致性。要设立工作台账,完善评估机制,抓好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目前,流通体制改革还有很大空间,要通过把“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为流通企业减负,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等,进一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作者:丁俊发;系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研究员)(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