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潜规则 “先签后验”推责
2010/3/8 9:46:52     来源:新浪-新京报     作者/编辑:1
广州的赵小姐接到快递,一个精致的包装盒。她打开盒子,里面一个盒子,再打开,还有一个盒子,再打开,又是一个盒子!这个盒子里面,装着一坨屎。

  北京的杨女士收女儿寄来两瓶药酒,但快递包裹内只剩两个塞满棉花的酒瓶,药酒却无影无踪了。

   近日,新京报接到多名消费者反映,通过快递公司邮寄、接收物品时,遇到了五花八门的麻烦,物品或丢失、或损坏、或调包。由于快递方的强势地位,消费者在维权时四处碰壁。

  “3·15”在即,记者采访多名当事人,发现快递问题多集中在赔偿标准、货品安全、隐私泄露等方面。对此,业内人士自爆内幕,问题多是由快递业内潜规则引起的,并为消费者维权支招。

  案例一

  货品丢失只赔运费

  人物:寄件人

  事由:快递200元网卡丢失,最高赔偿50元 

  今年2月底,开网店的冯先生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福建客户邮寄3G上网卡,网卡价值200元,运费10元钱。快递员承诺三日内送达,到了第三天客户仍未收到货品。

  冯先生询问快递业务员,对方答复称货物已经丢失,但拒绝透露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冯先生承认,未做保价快递员也未提醒保价。

  冯先生提出索赔后,对方只答应按运费的5倍赔偿,称快递行业赔偿标准明确规定,货品未保价情况下,运费的5倍价格是最高赔偿标准。为何不提前告知赔偿标准,得到的答复是“事先未询问”。

  快递公司证实此事。冯先生称,幸好不1万块钱的电脑,否则更赔了。

  案例二

  快件保价难保全额

  人物:寄件人

  事由:物品受损,虽保价却难获赔偿 

  王先生的快递做了保价,也没拿到一分钱赔偿。

  今年1月底,王先生给湖北的朋友邮寄一套价值600余元的玻璃茶具,联系快递公司后,当面打好包裹,并主动交了50元保价费。

  包裹送到,朋友打开发现,茶壶耳朵已被挤掉,两个茶杯也出现裂痕,“一套精美的茶具成了废品。”

  王先生让朋友拍下实物照片,向快递公司索赔,对方表示没有责任。

  快递公司称,当初做的保价只是外包装,不涉及包裹内的茶具。对于易碎品,应提醒轻拿轻放。王先生有义务提醒经手人注意货品的安全,且为货品保价应详细注明货品信息。

  外包装没有损伤,快递公司1分钱也不赔偿。

  案例三

  货品调包 推脱责任


  人物:收件人

  事由:药酒成空瓶,维权困难 

  杨女士至今不知道,女儿寄来的酒被谁喝了。

  今年1月份,女儿从深圳寄来两瓶价值1千多元的药酒。数日后,快递公司人员捧着包裹到杨家。

  “接过包裹发现特别轻。”杨女士要求当场开验,快递员表示开验之前必须签收。杨女士不同意,快递员称收件人拒绝签收,按照公司规定快递员有权带走物品。

  无奈之下杨女士签了收件单,打开包裹看到,本应装满药酒的两个酒瓶,里面却填满了棉花。

  杨女士称,通过快递公司查找包裹在哪个环节被调换。快递公司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有责任。

  杨女士向消协投诉。得到答复是,已签收件单无法理清责任,很难维权。

  案例四

  私自拆封 侵犯隐私


  人物:寄件人

  事由:快递遭退,包裹被拆,“情书”被看 

  “快递公司侵犯我的隐私。”郑先生很气愤。

  郑先生的女友在哈尔滨,去年11月份两人发生争吵。女友生日前几天,郑先生想“浪漫”一次让女友消消气,买了很多巧克力和果冻,附带着一封检讨书装进包裹,联系快递公司邮寄。

  郑先生称,快递人员取件时,自己在封皮上标明包裹里有食品和信函。当晚,郑先生接到快递电话,拆开包裹查看有液体,公司只做航空运输业务,禁载液体,包裹无法邮寄。

  “拆开包裹未征求过我同意。”郑先生说,快递公司承揽的业务范围禁载液体,本应事先告知客户,他无法接受私自拆开包裹,侵犯隐私的行为。注明包裹内有信函,但快递公司视而不见,“食品拿就拿了,尝就尝了,但信的内容属于隐私。”隐私。”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