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从主要矛盾入手
2004/3/22 11:21:13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作者/编辑:
   业务分散、信息流通不畅、操作不规范……面对业务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外运在建设物流系统时没有过分强调解决流程中的所有问题,而是—— 
   背景介绍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是一个以运输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外运共有从业员工4.7万人,集团总资产额达240亿元人民币。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外运在国内外拥有完善的业务网络,业务范围涉及国际货运及国际货运代理、海洋运输、租船、船舶经营、班轮运输、船务代理、航运货运、航空快件、铁路运输、汽车运输、多式联运、仓储、进出口贸易等诸多领域。目前,中外运在国内有47家子公司,合资合营企业263家,海外代表处8个,独资、合资企业48家。 
    需求:业务发展是驱动力 
    过去,中外运的运作模式为省市公司独立操作,集团做资产投资管理,中外运的每一个法人实体都独立在市场上运作,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和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一样,中外运的业务基本处于分散的状态,各个业务环节的问题很多,如信息流通不畅、操作不规范、标准化不到位等。 
    1998年,中外运集团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要将中外运由传统的物流企业改造成由多个物流主体组成的综合性物流企业集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做到人、财、物的统一,通过一个较完善的信息平台完成管理工作。 
     策略:自主研发和 
    “拿来主义”相结合 
     中外运认为,现代物流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目前,中外运更多的工作是围绕一些最基本的业务系统独立研发物流管理软件,把传统的运输软件和高端软件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中外运相应地调整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打造中外运的物流信息系统。 
    实施:从主要矛盾入手 
    为使物流服务能力适应市场的要求,中外运在深层次改造自身架构的基础上成立了物流部、网络科技公司等二级机构。从中外运的角度看,物流部与网络科技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在具体运作上,中外运坚持“局部着手,全面优化”的原则,即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由集团的信息中心控制,从集团的层面进行系统优化。2001年,中外运物流部从中软冠群引入ES/1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管理软件ES/1具有较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包含了很丰富的功能模块,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中外运和中软冠群没有过分强调全面解决流程中的所有问题,而是紧紧抓住应用中的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仓储管理问题,即解决制造业内部ERP系统在库存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的问题;另一个是企业管理的精细化问题,特别是各种计费、核算问题。 
    在实施中,中外运物流项目的第一期任务定位于生产企业库存管理。公司在引进ES/1之后结合原有的业务进行了深度开发,使之能与中外运的主要客户生产企业全面对接,平滑地与客户的ERP系统相结合。现在,中外运已经有6个作业点使用该系统,客户能在网上直接下订单,物流部也能够实时地将数据传输给客户。此外,物流部采用ES/1管理软件的集成扫描管理技术对进出货品数据进行收集。为了响应客户的需求,这项应用先从北京和沈阳两地开始。 
    在第三方物流管理子系统中,物流业者为委托人提供物流服务,并根据所提供的服务向委托人收取报酬。在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中,可通过委托人收费设定(Client Billing Profile)及收费矩阵(Billing Matrix)来计算这些以货品数量或交易数计算的服务费用。 
    由于相关的硬件投入成本太高,同时考虑到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要求,中外运将信息化工作分阶段进行。目前,中外运先对现有的仓库层面进行改造,与此同时,中外运与中软冠群公司共同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信息化改造工作。 
   效果:4个提高和2个下降 
  中外运的物流系统建立后,收效明显,其效果表现为4个提高和2个下降: 
   4个提高 
  ● 运营效率提高: 空车率降低,收货、取货、送货、发货效率提高2~3倍; 
  ● 服务质量提高: 大、中用户增加,用户范围扩大,区域面积也扩大; 
  ● 管理质量提高: 引入高科技改进传统方式,促进管理人员及员工的观念更新,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 员工素质提高: 经过培训,一线员工学会了使用信息系统,掌握了系统规模的管理模<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