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物流发展亟须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2006/11/12 20:00:57     来源:     作者/编辑: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物流合作高层论坛上,一些专家指出,虽然我国商业物流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仍受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效率较低等因素制约,亟须从政策环境、物流载体等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四大瓶颈”制约我国商业物流发展。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王晓川等专家在中国—东盟物流合作高层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商业物流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物流成本较高,影响流通业的发展。虽然我国整体物流绩效在不断改善,但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仍高达18.6%,比发达国家9.5%-10%的比例高出近一倍,而这些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流通过程中,从而影响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

    其次,物流效率不高,导致流通效益不高。从流通时间看,在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从流通费用看,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40%。从时间上来看,我国的产成品库存是40天,在发达国家一般是20天;从设备利用效率方面,我国汽车空驶率高达37%;另外,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商品送达有74%是由供货方完成的,只有13%的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机构完成,造成千家万户搞运输、仓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物流环节,中小流通企业的公共配送中心极不发达,批发业与中国零售业的物流生产率低下。

    第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形成对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瓶颈约束。从整体上看,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几乎没有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2004年,我国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占21%、市内配送占43%、包装占14%。

    业内估算,2005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但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在设施、设备和技术上投入的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同时,行业竞争加剧还将导致物流服务收费普遍降低。因此,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利润率呈普遍下降的局面。

    第四,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异造成流通发展的不平衡。据统计,东部沿海省份物流网点占全国总量的61.8%,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占22.6%和15.6%。物流发展水平诸多的不平衡因素,导致了我国流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不平衡,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商业物流发展亟须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为解决当前商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商业物流发展应该在政策环境、运行载体、市场主体、运行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尽快实现突破。

    在政策环境方面,应充分利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将商业物流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列入现代物流“十一五”规划中,争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中央九部委文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解决土地、融资等方面问题。

    在运行载体方面,有关部委应支持中西部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将其作为全国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一个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相对完善的物流企业运行平台,实现同步提高现有公共设施水平,统一配套管理支持,形成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

    在物流主体方面,应尽快培育一批拥有现代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连锁企业自有配送中心和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作为重点,按照认定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已经具备较强服务功能、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认定,并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具备一定物流基础,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积极培育,逐步提高全行业的物流水平和物流能力。

    在运行模式方面,应重点推动三大类商品物流模式的建设与完善,即:生鲜食品的物流配送模式、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模式和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其他类商品的物流模式。

    在关键技术方面,应将制约商业物流发展的三个较关键技术作为应用和推广重点,即:托盘共用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RFID技术(在几个大类商品中率先应用)。通过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