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两种诚信的共生
2008/1/8 9:29:41     来源:《物流与供应链》     作者/编辑:1
联系紧密而又各自独立——物流企业与客户共生的“诚信体系”。或许是媒体上映了太多物流企业骗货、违约的的闹剧,当一个行业诚信体系的话题提上议程,“物流不诚信”的固有印象,让更多的人想到诚信缺失在企业这一端。

  然而,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物流诚信体系的建设源自两种诚信的共生——企业与客户。它们的诚信度数如同相互紧扣的锁链,任何一方诚信度的偏离,都无法保证锁链的安全,都会对企业抑或客户带来伤害。

  毕竟,物流的成功是一个链条的成功,而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成功。

  但是在如今市场环境还不算成熟物流界,终究这条链条上的诚信有几何?企业和客户分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信用状态?

  诚信是企业主流

  随着国内物流行业迅猛发展,民营物流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是,在物流界一片繁华落尽之时, “某某物流公司一夜蒸发“的灰色事件也不为鲜见地出现在各地媒体。

  纵然如此,行业内企业诚信度仍保持在一个普遍较高系数。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国际物流范围,例如海运、空运比从事国内陆运发生灰色事件的次数远远要少。“陆运是物流行业中最普遍的模式,陆运方面发生不诚信事件的绝对数量可能要比海空运高,但从概率上来看并不能说明陆运比前两者差。” 

  此外,从《物流与供应链》向有关方面统计的数据来看,仅2007年上半年,广州市某区公安局所受理物流骗货案件中,百分之九十的货主按照货运单上的信息查找不到有关这家托运部任何的真实信息。

  深圳正佳物流公司一位从事物流近10年的职业经理人曾向记者毫不客气的指出:“目前做公路货运的小企业,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为了拉单,甚至不惜手段,这些小企业的行为给整个行业抹了黑。”

  显然,很多媒体所披漏的那些“三一”物流公司(一间房子、一部电话、一张桌子)是灰色事件的主角。

  由此可见,物流行业的诚信危机,有点被外界渲染了的味道,小部分物流企业的不良行为被夸大,从而造成了外界对物流行业的整体“误读”。

  客户的欺骗

  11月30日,经本刊记者的多次联系,白云区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张先生终于给记者回电,表示同意谈谈。

  此时,张先生经营的货运物流公司在广州挂牌仅6个月,而在这6个月之前,他还在广东珠海苦心经营着自己操手多年的快递公司。

  张先生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案例。

  去年初,他所经营的快递公司丢了一个客户的包裹,赔偿问题还在协商研究中。

  但是,不到一周,客户就在网站上发布诋毁他们公司的帖子,还打电话过来威胁要找媒体爆光。

  后来,公司了解到,丢失的包裹里装了两只MP3。

  客户称她的那两个MP3是名牌电子厂商推出的新产品,价值近3000元。

  可是,当他们把3000元赔偿给女孩后,那个丢失的包裹意外地在仓库里被发现了,拆开后才知道,这两个物品的市场价格只值700多元钱。

  张先生说:“在公司运转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客户东西丢失的情况,但有些客户在东西被弄丢后,竟然出现漫天要价甚至威胁公司员工的行为,这让他很不能理解。”

  “委屈”地诚信

  在今年9月 刚刚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国家标准评为3A级企业的广州某物流公司,一直把“诚信服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贯穿于公司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其诚信管理在华南地区的物流企业中口碑颇佳。

  于是,本刊记者决定实地探访。

  果然,制度上,相对完善;管理上,严格又颇具人文关怀 。

  “这是客户服务部门的一个奖项——季度最委屈奖”,在这家公司服务管理讲评制度中,这个“委屈奖”的设立让记者心生疑问。

  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解释: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我们对于客户的承诺,是靠所有环节的通力配合才能够做到的,而由于很多因素的不确定,也使得很多承诺实行的有难度,在服务中,客户永远是对的。

  在企业看来,他们需要做的是要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从长远看,获益的要远远大于你的付出,因为他们知道,客户会将不满意的东西四处传播。即使企业遇到了刁难的客户,那请问刁难的客户又会有多少?他们能危害到你企业的正常运转吗?这么多年的咨询工作,这位经理发现客户的不满大都是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迟缓而造成的,有些问题可能不能立即解决,但是缺乏和客户及时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客户的不满意急剧上升。客户的不满也大都是一些小问题引起的。

  但是,在实际执行“客户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服务理念时,为维护公司诚信服务的品牌,面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客户,客服员工的正确执行,或许在,或许在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