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杭州拟建“药都” 长三角需要多少药谷?
2006/9/22 8:49:57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编辑:1
近日,杭州要建“药都”的消息传出。该消息称,温州籍浙商周瑞奎与杭州江干区丁桥镇合作开发,投资近10亿元的“长三角药都”项目日前宣布对外招商,并在10月份正式营业。据说该项目占地320亩,建成50幢市场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

  中国药业市场增长迅猛。截至2010年,销售额有望跃居世界第五,到2050年,可能成为新的王牌老大。这是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近日公布的“中国药业投资”分析报告所作的市场预测。

  与中国药业市场增长同样迅猛的还有中国“药谷”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据称约有“药谷”100多家,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批准的生物医药园区也有50多个。如北京有“中关村生命科技园”、上海有“张江药谷”、四川有“西部药谷”等等。

  药谷“大跃进”

  药谷建设浪潮还在各地继续蔓延。

  从地域上来看,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在目前“药谷”、“药都”这种大型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潮中,成为最为活跃、竞争最为激烈的区域。其中,上海张江、浙江杭州余杭、江苏无锡三处,在众多“药谷”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上海张江“药谷”,总投资25亿元,产业格局是以中科院药物所、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为核心的“一所六中心”体系;主要产业化领域是从事基因组研究、新药开发与筛选等;主要涉及的上市公司有三九生化、张江高科。以华源集团担纲的江苏无锡生命科技园区,今后10年总投资将达200亿,主要产业化领域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主要涉及的上市公司是华源集团麾下的多个子上市公司。浙江杭州余杭“新药港”,则以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化学合成药物为产业发展重点,三个基地5年内总投资将达100亿元,主要涉及的上市公司为海王生物。华东地区这三大“药谷”沿着宁沪甬高速公路分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谷带”。

  除此之外,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前些日子也正式拉开帷幕,首批12个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达到13.8亿元,南京也传出消息,将用3到5年时间打造“南京药谷”,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基地。

  接二连三的消息表明,药谷在热过一阵之后似乎又要升温。

  建设的背后

  据外电消息,2005年,中国人购买了约192亿美元的西药,然而摊算到每个人身上,人均药品花费只有每年约15美元,为全球低端水平。

  “只有少数中国患者才买得起进口西药。”普华永道业务代表费茨勒博士说。

  费茨勒博士认为,“外国制药商应该在中国进行长线投资。”虽然中国市场的短期利润还十分有限,但经济腾飞必将催生新一批的中产阶层,同时带来无限商机。

    另一方面,在国际药业集团看来,中国还是首屈一指的理想研发地。有数据显示,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的全部费用在中国只有650万美元,而到了西方国家则需要耗费近8000万美元。由于很多中国患者愿意接受新药测试,临床检测也顺理成章地易于施行。

  瑞士《星期日新苏黎世报》注意到,近来制药大国瑞士的一些制药公司把部分药品的研制开发转移到中国进行。

  《星期日新苏黎世报》说:制药公司集团在中国支付的科研费用只相当于世界上发达地区的1/4或1/5。由于药品审批部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要求降低药品价格的压力越来越大,制药工业大力寻求降低研制费用的可能性就不足为奇了。

  《明镜周刊》的一篇长篇文章把中国称为“药品之国”,理由是在中国科研费用低廉、审查机构批准周期短、药品市场庞大。

  在各大跨国医药公司对中国的趋之若鹜下,中国的“药谷”也应运而生,并成为新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

  不是灵丹妙药

  “药谷不是灵丹妙药”。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园主席JohnAllen教授表示。“无论是多技术,还是专业技术园区,都并非总是成功。”JohnAllen教授说,首先一个科技园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打破文化、经济障碍。剑桥园区建于1970年,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见其明显成就。同样地,曼彻斯特园区始建于1984年,但是经过了很多年才达到一个相当的规模,只是在过去的7年内才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生物领域的专业分工极为细化,同时又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

  而观察我们的“药谷”建设都是各自为战,缺乏战略上的筹划和信息上的沟通。

  专家指出,成功的“药谷”、“药都”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一相情愿搓合而成的,更不是由决策者头脑发热拍板而成的。国内不少“药谷”徒有其名,而实际内容不多,甚至有些还借此名义圈地,决策者头脑发热拍板而成的。国内不少“药谷”徒有其名,而实际内容不多,甚至有些还借此名义圈地,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