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实用型物流人才?
2014/4/1 17:15:35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为了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一体化作业,需要对双方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首先需要建立双方互通的高速网络连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采用“实景式”模式构建实验室,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学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进行更好地融合,对于一些有特色产业背景的地方型院校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合理科学地整合资源,就势必会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
校企联动现状
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一所本科型的高等院校,如果将学生直接推向企业,完全由企业培养是不适合的。
首先,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人员培训体系,不能给予入职的学生良好的培养环境,没有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单纯依靠学生自我学习和员工的示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学校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其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年级本科生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培训满意度不高,大多数认为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有限。同时很多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本身作业也不甚规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并不利于学生的培养。最后,物流产业目前的利润值不是很高,产业的整体待遇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不足。
基于上述事实,教学工作者需要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然后制定出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动共赢。目前学生在实习选择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实习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能力,为后续选择更好的企业就业打下基础,因此目标性不高;部分学生实习倾向于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后续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专业性要求并不高;部分学生实习主要是满足经济方面的需要,改善校园生活质量,因此针对性不高;而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更多的是希望实习和结业联动,力争进入与职业规划相符合的企业工作。通过分析学生的这几种典型的实习动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差异化的现状,并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保证能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求,且达到与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相兼容效果。
如何落实联动
结合目前现有学生的情况,建议开展分阶段的实践形式,计划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首先是明确合作的目的,即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机制,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将相互配合形成:“双主体”并行的双核结构,共同完成面向企业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教学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开展于本科专业教育的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共计一年,设定一年的时间可以保障一定的稳定性,并维持企业常年的人力资源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并不仅仅依靠企业独立完成,制定出的教学内容将以具体的模块出现,并固定相应的学时数,例如仓储规划设计模块等,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通过纸质资料和远程视频面试进行综合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时确认。学习内容应该结合本科生第七学期的相关内容,在其基础之上做适当的扩展,以保持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能够体现用人单位的特点,符合企业的实际人力需求。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将企业人员的指导通过互联网完成,将其也设定成为相应的培训内容,例如在学校实验室安排进行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由企业人员进行远程的实施指导,特别是前期的培训阶段,这种形式更值得提倡,不仅减少了企业的负担,还能进行必要的前期人力筛选。
为了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一体化作业,需要对双方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首先需要建立双方互通的高速网络连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采用“实景式”模式构建实验室,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在该类实践体系下需要对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护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因此,建议将企业所付的人力资源费用分割为三个部分,其中80%左右作为学生薪酬,15%左右作为教师辅导经费,5%用于学校的日常教务管理,满足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否则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采取此种模式还需要重视对企业的选择。首先,需要进行本校人才就业的定位,以提高与学生就业需求的契合度。其次,建议选择比本校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较高,且拥有较强的人员就业吸收能力的企业,形成对学生毕业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可以较为投入地参与到计划中来。否则企业的薪酬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选择该单位,使企业失去人才培养的动力;企业的毕业生吸纳能力较低也会降低学生的投入度,不利于形成规模,增加项目的执行成本。最后,要求企业拥有多元化的岗位类型和物流作业模式,否则将导致学生作业重复性大,降低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兴趣。
从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跨界和整合已经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旋律,形成新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如果人才培养瓶颈得不到缓解,将会极大地限制产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因此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系北京物资学院)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