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和铁路的渊源
2006/3/17 9:59:22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编辑:
义乌和铁路的渊源是从浙赣线开始的,浙赣线,这条大动脉将义乌这个山间小城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1929年底,杭州至江山铁路筑到义乌,正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地下党曾组织群众开展推迟筑路时间的斗争。那时候,通畅对敌人有利,而阻隔对我方有利。抗战期间,义乌站里展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碧血丹心。当时,日本鬼子控制铁路,将义乌站改名为义乌驿。当时,铁路通讯用的紫铜电线屡屡被抗日武装部队剪取,出售后换取抗日经费;铁轨上的鱼尾板常常被拆掉,送到解放区作为制造枪支的材料。
最初的线路铁轨是轻质铁轨,材料比较单薄,路基道砟也比较少,加上线路弯道比较多,所以火车速度上不去。从建站到解放前夕,义乌站每天仅有两对客车和一对货车停靠,一直到1985年,义乌站还是浙赣线上一个不起眼的三等站。义乌站站房建筑是1930年建造的,地址在义乌市稠城镇的小三里塘村,最初有5股道,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炸掉两股,解放时只剩下3股道。虽然很长一段时期内仅仅是个三等站,但义乌站在货运方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当时有接发列车通道和货物装卸线各3股,货物专用线两股,附近东阳、永康、仙居、嵊县、新昌、浦江、丽水甚至温州,都有大批货物在此进出,从物流运输的角度来说,义乌其实早就成为浙江省中部的枢纽了。察看了这一段历史,再回过头来看今天名闻遐迩的国际小商品城,我们就不会觉得惊讶了,这里面还是有点渊源的。
义乌是个土地贫瘠的地方,山里的石头上仅仅覆盖着薄薄的红土,种庄稼收成不好,这就使得当地农民的基因里充满了变易的想法。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就出现了用鸡毛换糖的“敲糖帮”,他们是小商品经营的开山鼻祖。商品流通,在过去被称为“投机倒把”,今天时尚的称呼叫做物流。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铁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在整个托运市场中,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算高,但是,那些路途遥远的大宗货物,走铁路运输还是很有优势的。从义乌到乌鲁木齐,汽车夜以继日开行,也需要5天多,而铁路行包专列4天就能运到。现在义乌站每天都有43列“五定”班列发往全国各地。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这个山里的小县城里正酝酿着一场变革。这种变革的能量将在此后的20年里持续迸发,像一颗耀眼的新星,照亮浙江,照亮全国,照亮世界。1984年,义乌市投资60万元,在离火车站不远的稠城镇新马路北端,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小商品市场,有摊位1800多个。经营的品种很多,工艺品、小五金、鞋子、小塑料、头花等小商品应有尽有,大约3000多个品种。那些远道而来的单帮客背着大包小包,乘上火车,沿着铁路网,像进入毛细血管一样,把小商品带往全国各地,义乌小商品渐渐声名远播。中央电视台记者来了,《人民日报》记者来了,由于南来北往的客商有许多都是坐火车来的,所以义乌站也出名了。
义乌站最能感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火车站客流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许多来自中东和欧美的面孔。1985年,义乌站客运收入只有1400万元,而2005年达到2.42亿元,是20年前的17倍多。现在每天有47.5对客车停靠义乌站,而小商品市场发展前,车站只有16对客车办理客运。
因为义乌城市发展迅速,义乌站也得以升格为一等车站,但车站设施已经难以承载不断上升的客货运输量,新的客运站和货运站即将建成,有望在今年底投入使用。原有的浙赣铁路基本上是自北而南穿过义乌腹部,义乌站也基本上处于义乌的中心部位。
建设中的新火车站离义乌城中心有10多公里,有快速通道和城区相连。义乌新站是浙赣线电气化改造义乌移线工程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义乌站按一次聚集3000人数设计,总用地面积4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927平方米,设旅客到发线7条,旅客基本站台1座,旅客中间站台2座,在旅客站台间设天桥、地道、行包地道各1座。站房首层中部有一个大厅,左右两侧分别是休闲厅和售票厅,旅客候车区域分为上下两层,有若干大小候车厅。在售票厅上部空间设置的是办公区。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全部完工后,乘火车从义乌到金华只需15分钟,而原来需要50分钟。
义乌新站前有一条世纪大道直通隔壁邻居东阳市,离浦江县城也只有大约10公里,将吸引周边的大量旅客,从而成为浙江省中部一个客流集散中心。义乌已经不是山间那个不起眼的闭塞的小县城,义乌的铁路在义乌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义乌新站将成为浙赣线上的新亮点。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