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物流通天下
2007/3/5 8:28:54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编辑:1
 《福布斯》杂志去年发布了“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城市榜单”,上海、广州、宁波名列前三甲。国际调查机构看好宁波发展前景,理由其实很简单:宁波坐拥天然良港,形成了内外两个物流扇面。对外,宁波港的航线可以通达全球,对内,宁波运输线路几乎覆盖国内所有县市。依托港口优势,内外两个扇面无缝对接,推动物流业迅猛发展,宁波物流畅行天下,带来滚滚财富:2006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战略的选择

  打开中国版图,在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会点上有一个东方大港———宁波港。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的距离均在1000海里以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

  这个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天然良港,曾经是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五口通商口岸。在被冷落了一个多世纪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价值又得到了重新认识。当时,宁波市领导意识到:宁波发展的优势在港口,不能把港口仅仅看做一个货物集散地,而要把港口的开发建设融入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道路,并作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重大发展战略。

  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的指导下,宁波在大兴港口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港口功能的比较优势,全力发展临港大工业。经过20多年努力,随着一大批临港大工业项目建成,宁波临港工业初步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以能源、石化、钢铁、造纸、修造船为主体的沿海临港工业带,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集聚区。临港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以上。

  然而,当人们为宁波临港工业腾飞欢欣鼓舞之时,“电荒”、 “水荒”、 “地荒”在2003年一齐袭来,煤电油运等各种要素资源的供给紧张,使经济发展环境陷入了“成长中的烦恼”。这不只是出现在宁波、浙江,随后在全国也普遍显现。其实,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乃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成为战略的选择。

  宁波发展模式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是服务业。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是继制造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10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

  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影响力的来源并不是工业,而是国际贸易。2004年,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宁波视察时就敏锐地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在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十大服务业中,现代物流业首当其冲。这表明,依托深水良港优势积极打造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重点之一。

  坚实的步伐

  现代物流业对宁波而言,既熟悉而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基于港口服务,宁波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公路、铁路、内河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集疏运网络,云集了一批运输、仓储企业;

  讲陌生,是因为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是实现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毫无疑问,现代物流业既是我市的优势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市编制了《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成立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物流集聚区块逐步形成。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海运业及相应的物流业务服务的企业近4000家,去年新增从事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500家;培育了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大批在长三角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同时,围绕港口服务、制造业基地建设、城乡配送等需求,逐步形成东部新城物流企业商务聚集区块、北仑镇海港口国际物流区块、余姚慈溪生产性<生产性<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