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药店进入中国的脚步不会太快吗?
2004/3/9 8:51: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编辑:

        中国加入WTO在医药行业所作的几点主要承诺包括:在2004年12月11日正式开放药品的分销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但开办零售药店不能超过30家。从现在起到我国完全开放国内药品分销市场,只有一年的过渡期。但是,过渡期过后,国外资本能够马上进来吗?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外资进入的快慢并不在于这个时间表,主要取决于我国医疗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
       永裕新兴:首家中外合资医药批发企业
       2002年,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门子德马泰克公司合作建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同年,由美国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海王星辰专业药房在深圳挂牌,业内顿时哗声一片,甚至有人惊呼:此举意味着外资医药零售企业开始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动作。但是很快也就归于平静,原因很简单,有的业内人士评论说,这仅仅是外国品牌在中国旗舰性的特许经营,也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外资进入药品分销领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认为,这种合作仅仅是业务上的合作而已,不是合资。
        而这一次,或许与前两次不同了。经商务部批准,2003年12月11日,第一家中外合资医药批发企业——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共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中方控股51%,外方控股49%。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介绍,永裕新兴的业务范围大致是: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各种药品的分销以及药品的进出口权。永裕新兴将接管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已经拥有的大约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分销业务。瑞士裕利公司将在合资公司中实现高标准、现代化的管理,建立新的物流保障和信息服务系统。据称,这是外国投资第一次进入中国药品批发企业。
       关于瑞士裕利公司的情况,朱长浩说,裕利医药公司是瑞士著名产业集团裕利集团的属下企业,在亚洲已有百年历史,主营药品经营、代理、销售和分发,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设有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年销售额约为300亿美元。
      裕利对进入中国市场早有准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上海设立了上海永裕医药咨询公司,业务覆盖内地100个城市,4000家医院,并在上海外高桥拥有一个独资物流中心。裕利公司有丰富的营销、管理经验,在物流配送上有一整套从仓库设计、管理、IT系统到配送中心(总配送中心、分配送中心、接拨点设置和功能划定、管理和考核)的成熟模式。
       永裕新兴公司的中方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是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技、工、贸相结合的国有医药企业,是一家军转民企业,总部设在北京。朱长浩介绍说,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代理和经销国内外各大药厂产品为特色的经营模式,与十多家国外大药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代理数十个药物品种。该公司1999年取得原外经贸部批准的进出口权,成为国家仅有的几家集医药经营和进出口为一体的医药企业,2003年通过了GSP认证。
       新兴与裕利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强强联合。永裕新兴公司总经理冯伟立称,他们准备把永裕新兴办成中国最大的最先进的医药分销公司。
     以药养医:洋药店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
     针对国内一些医药企业跟外商的业务合作以及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的正式宣告成立,有人预测,一旦过了“过渡期”,外商会一下子涌进来。王锦霞认为,瑞士裕利公司提前进入中国市场,与新兴公司携手,他们只是以合资的形式从事药品批发业务,不搞零售业务。为什么不从事零售业务?主要是中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前景不够明朗。我国的医药还没有分业,医生一身兼二职,既开方又卖药。目前中国的药品85%都是通过医生开处方卖给消费者的。因此,药店开的再多,也没有多少药可卖。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药店还是亏损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怎么会轻易进来呢?
王锦霞说,即使过了“过渡期”,也不会出现外资涌进的现象。事实上在前两三年,中国刚刚入世时,就有好多西方国家的企业与中国企业谈药品分销合作事宜,但是谈来谈去,也没有一家外国企业跟我们国内企业合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医药不分业。
国外药店是专门负责卖药的。欧美国家医院和药店是分业的,医生是不能卖药的。医生开了处方以后,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再到药店买药。如果医生又开处方又卖药,医生怎么能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去开药呢?在我国,医院医生因为与卖药的多少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且卖某种药都是跟回扣挂钩的。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85%的药品是通过医生卖出去的,而不是像国外是经过药店销售的。医生本人多开药除了医院给予一定的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