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目前,宁波舟山港拥有北仑、穿山、镇海三个直通港区的铁路场站。其中,北仑铁路场站为中铁联集和宁波舟山港共同投资,穿山铁路场站为国铁投资建设车站,镇海铁路场站为宁波舟山港建设的港区专用线。三个铁路场站内的装卸组织、接发列车、货运组织等运营及安全管理全部交由港口负责。
(一)北仑铁路场站。北仑铁路场站为中铁联集和宁波舟山港共同投资。为实现资源共享、衔接顺畅,由合资公司中铁联集北仑分公司负责货运组织,由码头公司负责装卸生产、列车接发,并实行服务窗口一体化、生产调度组织一体化办公模式。
(二)穿山铁路场站。穿山铁路场站站资产属于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分别占股约88.1%、9.5%、2.4%),于2020年4月正式运营。场站货运组织、装卸生产、列车接发统一由港口负责。
(三)镇海铁路场站。镇海铁路场站为宁波舟山港建设的专用线,站内货运组织、装卸生产、列车接发也统一由港口负责。
二、经验做法
(一)共享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场站一体化运营。宁波舟山港与铁路单位共同打破铁路场站与港口码头“各自为营”的传统运营管理机制,将铁路场站内接发列车、场内调车、装卸组织及安全管理等职责统一交由港口负责,由港口统筹码头和场站的人员安排、机械设备、生产运营组织等,减少了铁路与港口之间调车、装卸等环节的衔接,实现了场站一体化运营。
(二)共享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提高联运组织效率。宁波舟山港改变原有国铁车站生产作业模式,共享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采取装卸火车与提空进重完全分离的作业模式,实现铁路场站“集装箱不落地”直达港口堆场作业,减少一次铁路场站装、卸作业次数,提高联运组织效率,降低客户转运成本。以穿山铁路场站为例,在仅有2条整列装卸线的条件下,已经形成“1天14对”常态化装卸规模,最高装卸量达1天17对,作业效率较原组织模式提升100%以上。
(三)共享口岸监管区域,提升联运通关便利化水平。在海关等口岸单位大力支持下,宁波舟山港在口岸监管模式上积极寻求突破,打通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物理隔离,将铁路场站整体纳入海关监管区,实现港口堆场与铁路场站“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铁路场站卸车后即“运抵”码头,形成口岸监管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通关便利化水平。
(四)打破路港信息隔阂,强化联运信息共享。港口与铁路共同推动信息互联,通过实时共享多式联运运输节点数据,打破多式联运路港信息隔阂。同时,整合港口、铁路场站、短驳车队、货运代理等多式联运上下链条相关方物流信息,研发多式联运“铁路+港口”生产组织、全链条可视化跟踪、商务结算、智能查询等功能,实现多式联运全流程信息化、可视化。
三、实施成效
2024年,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箱量达到181.8万标箱,同比增长10%,箱量位列全国第二,业务范围辐射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7个地级市,形成北接古丝绸之路、中汇长江经济带、南联千里浙赣线的三大物流通道。
(一)运营机制取得新突破
宁波舟山港全面、系统地整合多式联运操作、空箱保障、全程运输服务等业务,成立三平台的一体化运营机制。一是成立多式联运操作平台。通过统筹铁路运输需求提报、联运中转操作、海运码头操作,实现了多式联运操作一体化,在充分利用铁路运力资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是成立无水港空箱操作平台。通过整合所有内陆无水港资源,与船公司签署统一管箱协议,实现了宁波舟山港无水港空箱操作一体化,在争取空箱资源、解决内陆无水港服务规则不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成立多式联运全程运输服务平台。通过流程重塑、标准制定,统一全港多式联运全程运输业务(CCA业务)的操作、商务结算模式,实现了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CCA业务一体化操作,为船公司提供了高效、专业的多式联运全程运输服务。
(二)作业能力取得新突破
以穿山铁路场站为例,若采取传统的铁路车站与码头堆场分离的作业模式,2条整列装卸作业线24小时不间断作业,能力上限仅8对/天,年设计作业能力仅约30-40万TEU/年;实现场站共享、运营统一后,穿山铁路场站作业能力提升100%以上,能力上限可达17对/天,年多式联运作业能力可达80万TEU,2024年穿山铁路场站完成多式联运箱量77万TEU。
(三)服务取得新突破
场站一体化运营具备“一单到底”的便捷性,更有利于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近年来,宁波舟山港大力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不断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质量,提高多式联运市场竞争力。截止2024年,已有16家主流船公司可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覆盖至重庆、合肥、武汉、向塘等30余条多式联运线路。
(四)数字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宁波舟山港推动港口、船公司与铁路共建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上下游信息壁垒,研发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全程信息可视化跟踪、业务承揽、生产协同、智能化查询等功能,实现多式联运线上全流程业务闭环、数据分析多样化、精细化、操作查询便捷化、移动化,运用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