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物流的样本飞跃发展典范
2013/7/26 16:46:59     来源:浙江物流网     作者/编辑:
为借“他山之石”,高标准、加速度、深层次推进交通物流发展,笔者去年参加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道路运输货运组织模式德国培训团,近观其物流业繁荣,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现代物流的样本飞跃发展的典范
  现代物流引领未来。德国物流业依托高效、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由传统服务制造业、国际贸易的运输、仓储管理,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物流信息处理及科技研发、流程设计、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现代物流产业,其物流业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
  行业地位独占鳌头。物流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速,年营业额约占德国GDP的9%左右,仅次于贸易、汽车产业,是德国的第三大产业。德国物流业在欧洲物流市场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其年营业额基本占欧洲总量的1/4,完全保证了德国物流业在欧盟的地位和影响力。
  低碳环保绿色为王。德国物流业大力提倡“环保、绿色、节能”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和改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管理等物流环节,达到了降低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德国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对运输车辆征收生态税,鼓励企业购买节能车型,其环保型卡车数量比重已达到8%以上。
  便捷高效服务至上。德国的跨国企业、中小企业联盟高度发展,保证了各节点之间货物的高速移动。德国邮政集团的网络已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多个目的地,其旗下敦豪国际(DHL)早已家喻户晓。同时,一批如24Plus的物流企业联盟与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物流业发展大格局。
  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导转型升级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虽然德国早在1998年基本上实现了货运市场的自由化,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范、行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主动作为,绝不让市场主体自生自灭、自由发展。高度重视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出台两个“全国货运总体规划”。坚持壮大市场主体,德国物流业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中小企业占绝对的主体地位,但德国联邦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建立德国物流联盟,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使德国成为欧洲“物流门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德国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专门指导绿色物流发展,降低物流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德国的货运中心从1980年开始建设,初期功能较为单一,并且规模有限,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从事货物分拨转运、仓储、信息、加工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设施,具备转运服务、仓储服务、后勤服务、货源服务、行政服务、金融服务等综合功能。目前,德国的货运中心已覆盖全国、辐射欧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德国非常重视多式联运发展,其货运中心选址建设,特别强调了多种运输方式的转运功能,具有完善的转运设施设备,全力保障了多式联运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这一先进组织运输方式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强化信息化标准化支撑。虽然德国物流企业比较分散,但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标准化手段,实现了分散资源有机整合的目标。德国中小企业联盟采用标准统一的运输工具和设施,实现了成员之间硬件互通互用。依托统一的内部信息系统平台,联盟成员对整个运输过程可以全程调度。信息化标准化有效支撑联盟企业间的业务结算、运力调配、服务跟踪、品质控制和损害赔偿。同时,信息平台也为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支持。在多式联运方面,信息化和标准化将传统、分散、独立的公、铁、水等运输资源有效整合,实现铁路与港口、码头及公路场站的无缝对接,提高了转运效率,减少了转运成本,降低了运营风险。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德国政府制定许多法律法规保证物流业健康发展。在综合法方面,以《商法典》为基础,对货运、仓储商务运作的一般性要求进行规范;在专业法方面,以《联邦货物运输法》、《公路交通条例》、《内河货物运输法》等为基础,对企业运作和行为做出严格规定;在特种运输许可方面,以《危险货物公路铁路运输法》、《废弃物运输法》等为基础,对特种运输作了具体限制和要求。同时,《对外经济法》、《劳动法》、《运输统计法》等对货运行业的企业统计、员工保护等作了明文规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十分必要
  德国物流业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其成功方法及经验,值得各级交通物流发展部门学习借鉴。
  必须坚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重点打造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占据市场主体绝大多数,与德国非常类似。建立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将有助于企业发挥网络化、规模化优势,提高物流配送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降低其物流成本,扩大服务规模,提高物流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物流管理部门既要一手抓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扶持,又要另一手抓中小物流企业的联盟整合,要把发展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作为重要抓手,作为行业发展战略加以规划实施,彻底扭转物流企业“小、散、差”的局面,努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为中坚的物流行业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点突出绿色物流发展导向。德国将绿色物流贯穿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我国的绿色物流起步晚、起点低,企业认识不够,部门手段落后,距离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绿色物流发展长期战略目标、中期规划目标和近期实施目标。要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与绿色物流相适应的物流行业管理制度,以财政补贴、税收等杠杆激励企业加快转型。要提高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组织形式,提高物流市场的组织化、网络化程度。要严格设定绿色标准,建立绿色货运企业标准、车辆标准、驾驶标准等。要提高物流意识,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必须坚持先进组织运输方式,重点突破多式联运发展模式。德国将发展多式联运作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面临公路货运结构性矛盾突出,铁路货运能力严重不足,内河航运相对落后,货运站场功能单一等瓶颈制约。要加快货运场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货运场站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改进多式联运的转换设施和装备。要建立标准车型和船型准入制度,实现设施设备互用互联。要尽早启动多式联运试点工程,参照甩挂运输试点,制定多式联运试点工作方案。要加强对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的软科学研究,从战略上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任务,从法律法规上提出立法总体框架。
  必须坚持完善物流园区功能,重点夯实物流行业发展基础。德国货运中心定位明确、功能齐全、经济合理、生态环保,并吸引了大量物流企业、贸易企业、制造企业和其他相关服务企业入驻。我国物流园区规模小、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要加快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吸引分散物流企业进驻,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要学习借鉴德国货运中心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结合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特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区域交通、生态环保等指标,建立我国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引导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提升物流效率质量,重点强化信息化标准化手段。信息化、标准化在德国中小企业联盟及多式联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局限于企业内部,标准化应用不够广泛。相关部门要加快运输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技术手段,建设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物流信息交换,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要加快物流服务的标准化,统一集装单元、托盘和各类运输工具的标准,实现货物转运的无缝对接,提高运输组织效率。要加快现有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必须坚持营造优良市场环境,重点加快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德国道路货运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要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物流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借鉴德国的危险品物流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加快梳理和评估我国危险品运输相关法规与标准,特别是不同运输方式的法规和规范协调衔接问题,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及标准。物流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和出台,支持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保险、车辆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力营造物流业优良的发展环境。(本文来源:现代物流报)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