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箱业稳居全球“老大”
2004/3/23 9:44:19     来源:     作者/编辑:

    近十多年来,中国制箱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其集装箱生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7%上升到2003年的90%。 
    2003年,我国生产的集装箱首次超过200万TEU,在全球220万TEU的总产量中占据绝对优势。仅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CIMC)为例,其2003年制造干货箱95万TEU、冷藏箱5万TEU,总产量占全球的45%。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制箱业在全球的地位已经无可取代。 

    三足鼎立 

    通过近几年的联合兼并重组,中国制箱业出现三大集团公司。这三大集团公司主导着中国亦即世界的集装箱生产,其产量占全球最大份额。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CIMC)是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其麾下拥有干货箱厂9家、冷藏箱厂2家,并于2003年在盐田、常州、上海和宁波兴建了新的制箱厂。新厂投产后,其总生产能力将陡升至160万TEU,几乎占全球集装箱总生产能力的一半。2003年,CIMC改变了上一年前后期生产不平衡的状况,总营业额达到12.5亿美元。 
    胜狮(Singamas)集团公司2002年生产集装箱30万TEU,2003年的产量升至42万TEU,占全球20%的份额。该集团于2003年在青岛兴建了一家制箱厂,从而使其一共拥有9家制箱厂,其中1家是冷藏箱厂,8家是干货箱厂,年生产能力共60万TEU。 
    此外,苏州亚细亚国际集装箱公司(SACI)于2002年在连云港开设一个新厂后,已将其生产能力提高到13万TEU,2003年实际上生产了集装箱11万TEU。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公司(CXIC)又在宁波开厂,2003年以20万TEU的生产能力生产了集装箱12万TEU。 

    做大做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中,世界经济重心移向亚太地区,我国日益成为当今的“世界工厂”,这在全球集装箱制造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适应上述变化,2003年,中国制箱业在箱型种类与地域分布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除改造老厂以增加60万TEU的生产能力外,又新建了5个厂,可增加50万TEU的产量。其中有两个厂在宁波、一个厂在盐田,那里是原来没有制箱厂而箱运又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其他两个分别建设在青岛和常州。上述新厂中有的能够生产罐式箱或地区特种箱。经过改造,原有老厂中又有3家可以生产罐式箱了。 
    据悉,近年中国制箱业所进行的联合兼并重组,不但有利于箱种结构和地域分布方面的调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益和减少恶性竞争。因此,尽管2003年的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而集装箱的出厂价仍然低迷不振,但年终结算下来厂商还是有利可图。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CIMC)为例,2003年上半年由于营业额倍增,纯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0%。 
   
    风景独好 

    中国制箱业已连续多年独占世界鳌头,其绝对的统治地位愈加巩固;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制箱业则日益衰落,不是已经停止生产,就是奄奄一息。现在,亚洲其他地区只有3家制箱厂在维持生产,总产量不过7.5万TEU;欧美仅有几家小厂在生产地区箱或国内箱,总产量也不过7万TEU。 
    中国制箱业“风景这边独好”,固然同其劳动力充足、工价便宜、较易获得原材料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经济重心移向亚洲,更多地移向中国。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并善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亚美、亚欧航线有40%以上的货源来自中国大陆,集装箱生成率不断成长,沿海港口需箱量不断增大,2003年以4800万TEU的吞吐量雄踞世界第一。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制箱业,尤其是特种箱的生产技术水平尚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与联合重组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