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新疆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正式贯通。此前,通过216国道翻越天山要用时约3小时,天山胜利隧道贯通后,穿越天山仅需约20分钟。
天山胜利隧道横穿天山中部,全长22.13公里,为分离式双向4车道隧道,施工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穿越16处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次生断裂带,属特长高寒高海拔公路隧道,也是整个乌尉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隧道采取“TBM中导洞+主洞钻爆法”组合工艺,在双主洞的中间增加一个用TBM(硬岩掘进机)掘进的中导洞,从而在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实现长隧短打,每月最快可以掘进1000米,工期缩短至52个月,这在国内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建设中为首创。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天山胜利隧道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全面涵盖20公里级超长高寒高海拔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运营关键技术。
乌尉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首批创建示范项目、智慧公路重点工程,总投资467亿元,主线全长319.7公里,计划于2025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后,乌鲁木齐至库尔勒通行里程将缩短约170公里,通行时间减少约一半。12月24日,60标箱二代储能柜产品从安徽合肥派河港码头启运,通过“水水中转”“一箱制”运输至江苏太仓港后换装海船出口,标志着合肥与太仓“新三样”危险货物海事监管互认合作正式落地,为合肥“新三样”产品出口打通了水运新通道。
今年以来,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多次赴太仓港开展“新三样”产品水运对接,商定了“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箱制”运输机制,这次首票货物顺利从合肥“家门口”装船发往太仓港“出海口”,相较传统的公路运输每箱节省运费20%。
今年以来,安徽扬水之长、综合发力,纵深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1月至11月,全省水路货运量占综合交通运输比例约37%,较2023年年底提升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常态化开通多式联运示范线151条
近年来,安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新格局,江淮运河全线通航,每标箱货物节约物流成本200至300元;芜湖港朱家桥港区等6个港区实现铁水联运,在建港口铁路专用线3条、拟建6条,244条既有铁路专用线进物流园区、厂区等。
安徽创建3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常态化开通多式联运示范线路151条,今年前11个月铁海联运完成37万标箱,同比增长42.4%;推动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运输合作,实现“一港管理、一程申报、一单到底”,运输成本较公路下降约15%;搭建多式联运企业平台,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信息共享联通,逐步实现陆港、水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交汇融合。
创新沪皖航线共舱管理模式
汽车产业是安徽省的“首位产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安徽交通运输部门主动服务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建成运营芜湖塔桥物流基地、长丰县下塘铁路专用线,1月至11月完成滚装汽车吞吐量36.1万辆,同比增长6.4%,以水路集装箱运输汽车57.7万辆、同比增长34.7%;开通至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单车运费减少28美元。
为推进制度性降本提质增效,安徽高标准建设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整合国家、省、市三级158项航运政务服务事项,推动跨领域“一站办”、长三角“异地办”,实现不打烊“随时办”;推进船舶通检互认,优化船检体制机制,每年为船企节约费用3000万元以上。
安徽打造“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加盟上海组合港,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合作,今年前11个月水路集装箱吞吐量262.3万标箱,同比增长15.2%;创新港口一体化监管模式,芜湖等沿江五市口岸、合肥港与上海港实现“联动接卸、视同一港”,通关时间节约1至2天;打造沪皖航线共舱管理模式,船舶装载率提高至85%,企业运输费用下降近20%。
下一步,安徽将围绕打通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中原多式联运出海通道,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物流枢纽,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