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2008/2/4 13:30:34 来源: 作者/编辑:1
一、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定位
交通专业人才包括交通管理、交通科技、交通工程、交通安全、交通养护、交通运输等各项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系统的交通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基本技能,适合在交通机构、交通部门从事交通服务、交通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二、完善交通学专业教育体系
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建设目标决定着我国高校交通学专业的办学方向,体现了交通学的专业特色。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交通学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保证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前提下,形成适宜的多种办学模式和人文氛围。不论何种办学模式,都要突出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交通专业人才素质是交通学专业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和动力,也是多种培养模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要考虑交通学专业办学体系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素质的培养,缩短学生与专业、与实践的距离。只有这样,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创造良好的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环境。要确立适应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下大力气对交通学专业进行综合设计,实现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要在对交通学专业的特色、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业情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学专业的归属、设置等问题作出明确、合理的判断,通过各种方式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为交通学科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形成有利于交通学专业特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
三、拓展交通学专业的发展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笔者认为交通学的研究对象已升华到对交通科技、交通信息等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使得交通学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更加突出。在当前信息化和素质教育宏观的背景下,要确认交通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用相关学科的营养滋润和促生交通学专业新的生长点。教育学科目录调整,将交通学科归并到管理科学类,体现了交通学科的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交通学科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加强与同属一级学科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以利于学科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继承历史学的渊源,吸收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先进理论,积极拓展交通学科研究领域,丰富发展交通学。交通工作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有着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交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目的是使交通学与其相关学科各自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不存在学科之间的兼容合并问题。交通学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保持其独立的品格,本着“独立为体,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不断地拓展内涵空间,在现有交通学专业方向特色的前提下,增设电子政务、企业知识管理等新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上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提高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和经济管理建设等方面的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交通专业人才
要进一步增强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意识,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员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掌握从事交通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的交通专业人才。
坚持交通专业素质教育与整体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内容、体系、方式、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在培养交通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政治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知识素质是基础,专业业务素质是本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保障。坚持始终把交通专业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放在专业教育的首位,坚持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坚持交通学专业教学与交通工作实践紧密相连,努力将人才培养形式从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交通事业建设实践中去。使学员在更广的层面上受到交通专业理论与技能方面的训练,为学员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知识与能力,使毕业生、结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深化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提高交通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是交通教学内容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交通专业教学内容要正确地认识并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内容改革上,一方面注意拓宽专业口径,融合相关的学科与专业,实施专门化方向的教学;另一方面注意加强新技术教<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