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人才培养
2006/8/15 20:38:48 来源: 作者/编辑:1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战略、生产和经营过程、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是一项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以及设计、加工、生产技术和应用信息化。
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总的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规划、管理能力以及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担负的任务主要涉及到:一,对企业技术信息化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生产制造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管理、应用与维护;二,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利用和管理;三,根据信息技术、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要求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等。
从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看,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
技术支持及操作层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力量,所涉及的人员多、专业面广,包括了企业业务流程中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的单元技术岗位。这些人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高校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可满足该层次人才需求。
管理控制层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他们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能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并能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直接满足企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作为中层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企业最缺乏的,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断层,也是高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点。
战略规划层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该层面人才一般都担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企业的CIO。信息化项目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刚出校门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MBA,抑或博士生,如果没有丰富的企业经历,都难以达到这一层次人才的要求。这一层次的人才往往是由管理控制层人才经企业磨砺和培训转化而来的佼佼者。
企业信息化领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密集型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
困扰信息化厂商和应用企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人才,造成许多工作岗位长期处于虚位以待的情形。而中间层次信息化人才匮乏,已成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和瓶颈。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我国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而高校应成为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主力军。
摆脱旧有培养模式的窠臼
纵观目前高校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有两个:知识面窄和缺乏目标定位。
由于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只强调专业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注重专业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经济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重要的是脱离企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因此,计算机专业和机电专业人才,在企业信息化中往往表现出缺乏综合经济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理论与实际结合差,不了解企业运作、企业架构和业务流程,缺乏系统的观点和创新能力,面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建模等实际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或束手无策。
而管理类专业人才虽然具有管理知识、经济分析能力等优势,但从事信息化工作时往往缺乏相应的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差,综合能力弱。
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该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其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决策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及通信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专业定位是对管理信息的分析与应用。其培养出的学生仅是面向企业管理信息化,而不是企业信息化全部,若要胜任企业信息化中间层次的工作,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今,高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引起了企业界、教育界及一些专家学者关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
(一)通才模式,即采取多学科、综合性、多渠道合作培养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的需要。所谓“通才”,就是对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门学科知识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都有所了解,比较精通。但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理想,在本、专科教学实践中难以行通,往往行之半路后转向专业化教育。因为照此模式培养的人才,知识广而不精,很多专业都是略知皮毛,结果什么工作都胜任不了,用人单位不欢迎。
(二)专才模式。专才模式在教学实践上是可行的,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大致上可达到专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