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杭州交通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有哪些重要安排?最终杭州与上海之间将形成怎样的交通格局?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杭州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水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杭州交通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水法(以下简称王):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省的交通中心,处在沪杭、杭甬、杭宁、杭金衢、杭千以及正在建设的杭浦、杭徽、申嘉湖杭等8条高速公路和6条国省干道、4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上。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7000多公里,通航水域里程2100多公里,道路客运班线1200余条,加之日趋发达的铁路和民航,杭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在长三角,杭州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记:杭州提出要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那么交通应在其中有哪些作为?
王:交通,顾名思义,只有"通"了才能促进交流沟通。要交流,就必须"交通先行"。拉近距离,才能促进沟通。接轨上海,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接轨,把杭州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拉近。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沪杭共投合建的杭千高速公路到今年年底要确保通车。杭千(杭新景)高速公路将构筑起一条贯穿杭州东西部地区的景观长廊、快速通道、致富之路。 连接名山、名湖、名城的杭徽高速公路年底将建成。杭徽高速公路是连接杭州西湖与安徽黄山两大国家级旅游景区的黄金旅游通道,对连贯沪浙皖三地交通、促进三地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成后杭州至黄山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两个半小时。 此外,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申嘉杭高速、杭长高速和钱江九桥、钱江十桥项目的前期工作正按计划推进。这四大项目是杭州"东网加密"工程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交通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地区沟通联系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目前,四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以来,杭州交通局还完成了沪杭高速公路杭州境内约7公里的6车道拓宽任务,大大提升了沪杭这条经济大动脉的通行能力;完成了320国道余杭区一级公路的拓宽改造,并以高分优良的成绩通过了交工验收;通江达海的杭甬运河杭州段航道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5.69亿元,按计划将于2007年底完工。这一航道将为杭州提供一条便捷、快速的出海通道,从而进一步加强杭州与绍兴、宁波、舟山等地的水上交通联系;大松树集装箱码头项目也已于今年11月28日正式开工,从而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国际港口的运输联系,并填补杭州内河集装箱运输的空白。 当前,杭州交通共建的重中之重是快速铁路干线和磁悬浮建设。杭州市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快速铁路干线的前期技术工作。快速铁路一旦建成,沪杭之间的车程将缩短至39分钟。
记:交通建设要接轨,实际营运的接轨有没有打算?
王:这个问题问得好!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其他城市在交通行业管理、交通发展理念等都有可供杭州学习的地方。经过几年的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在实现了"通畅"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为"舒畅"。杭州市交通运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杭州与上海、无锡等周边主要城市之间的客运班线、车辆组织工作,杭州与长三角地区所有地市级班线目前都已开通。
此外,今年以来,通过与上海、江苏及安徽等地交通部门的互相来往、考察交流以及共同参加全国中心城市交通发展研讨会、沪、杭、甬、绍、舟、苏、锡、常、扬、通10市交通政研网络会议等,进一步加强了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之间交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沟通联系。
记:那么,杭州交通在建设接轨方面将怎样体现?
王:今后几年,杭州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保持优势、适应需求、优化布局、加快发展。"保持优势",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高速公路为大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主通道、以乡村公路为"毛细管"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继续保持杭州交通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地位。"适应需求",就是交通建设要努力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汽车时代、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人们出行和快捷物流的需求。"优化布局",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通过抓好"连接、贯通、加密、成网"四个环节,加快杭州东西部地区交通的统筹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加快发展",就是要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努力克服各种要素制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现代化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和运输保障体系。
根据这一发展思路,杭州交通局将继续紧紧围绕杭州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交通西进、东网加密、黄金水道、乡村通达等"八大工程"为主抓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构筑杭州交通"高速公路网、快捷运输网、智能信息网",加快实现"公路建设网络化、行业管理法能信息网",加快实现"公路建设网络化、行业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