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新难题待解
2007/4/9 9:04:32     来源:《瞭望》     作者/编辑:1
流通业,顾名思义,是指“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产业”。其涵盖大家所熟知的批发、物流和零售等诸多领域,在以“资源、财富充分涌流”为标志的现代经济体系下,流通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受“短缺经济”及“重生产、轻流通”等传统观念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流通领域虽取得市场改革的发展契机,但整体竞争力仍处于弱势。而就在这一时期,世界500强中,流通企业占据了1/10以上的席位,沃尔玛等已跻身世界最强企业之列。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结束,全球流通业加紧布局中国。在“内忧外患”这一背景下,中国流通业现状及未来去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遭遇外资“抢逼围”

  2006年是外资流通企业在华发展异常活跃的一年,众多外资流通巨头不但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独资公司,而且通过收购合作公司股权,加快实现外资流通业的中国布局。

  如荷兰物流巨头TNT全面收购国内最大的民营物流企业“华宇”、全球最大的包裹运送公司UPS获得我国23个区域内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美国联邦快递收购国内“大田快递”等。

  商务部刚刚发布的“2006年中国连锁100强经营分析”显示:在2006年里,18家以经营国外品牌的零售企业店铺数量增幅只有20%,但销售规模增幅却达27%,高于国内连锁100强平均水平。

  事实上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2004年12月11日,我国流通业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在地域、数量、股权比例上取消了限制。2005年又是我国分销领域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后的第一年,商业领域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大型超市正在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场所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外资大型超市比重过高,甚至超过90%,这些地区外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外资对内资企业的并购重组,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

  零售业如此,物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瞭望》新闻周刊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与国际物流行业相比,中国本土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现代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导致物流活动处于低水平、粗放的阶段,很难适应目前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法国经济界一句名言曾广为流传,即“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经济,谁也就拥有了法国”;事实上,在中国流通业必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环节的背景下,中国同样面临这样一个命题,即谁来主导中国的流通业?

  寻找自身优势

  以物流业为例,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例如,FedEx已在220个城市开展业务;TNT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己覆盖500多个城市,拥有25家分支机构。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组成联合课题组认为:外资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扩张自身物流网络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本国制造和流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始有计划的先行搭建网络准备吸纳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

  全面开放背景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流通业,必须认真考虑内资与外资的竞争优劣势。

  中国人民大学黄国雄教授将流通业内资和外资的竞争归结为三个不平等。一是比赛、竞争的规则不平等,世贸组织的条款并非没有纰漏,相反,这些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不可能对所有国家都公平合理;二是裁判即地方政府不平等,不少地方政府以引资为荣,为改变城市形象,给外资提供超国民待遇;三是条件不对等。以零售业为例,国际零售集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自己的规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有雄厚的资本,相形之下,中国的零售业太过年轻,很难按照同等的条件进行竞争。

  在冷静分析国内企业面临的强势竞争时,黄国雄也用充分的理由表达了对国内流通业发展前景的乐观。他认为,国内竞争国际化从整体看是有好处的,这种竞争有利于推动市场发展,净化市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国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任何一个外资企业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每个外资企业都支持一个或者两个业态模式,而市场的业态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地域广阔,零售业分散,不是哪一个业态能代替的。

  体制和技术设施都很关键

  <  体制和技术设施都很关键

  < <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