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家乐福
2004/3/16 15:47:30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编辑:
“2003年,家乐福全球净利润16.3亿欧元(约合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北京时间3月5日,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集团向外界公布以上数据,从而使得近日来传得沸沸扬扬的“沃尔玛收购”传言不攻自破,而由该传言引起的股价飞涨4.1%、交易量爆增一倍多的局面,无形中却让家乐福成为最大获利者。
报告显示,2003年家乐福在法国本土的营运利润仅增长3.9%,约为21.44亿欧元(约合26.9亿美元) ;在亚洲,受中国市场整顿的影响,其营运利润也只增长了1.1个百分点;不过,在欧洲其它国家19.6%的净利润增长幅度(9.52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足以弥补其核心卖场业务低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尽管在全球范围内落后沃尔玛,但在中国,家乐福的扩张步伐却远远超过前者。在2004年2月11日商务部发布的最新连锁零售企业排行榜上,1995年进入中国、单店年销售额达3.2亿多元的家乐福(中国)以134亿元/年的销售额、41家门店数量位居第五,在单纯外资的零售企业中排名第一。世界老二在中国成为老大,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世界上第一家家乐福超市诞生于1963年的法国,当时这个经营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并设有500个停车位的大型超市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很多人认为这是家乐福创始人马塞尔·富尼埃的异想天开,不可能成功。然而自1973年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开设出自己的第一家国外分店之后,家乐福便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与创新不断快速发展—1999年,家乐福通过并购普拉马德斯使自己从世界零售商排名榜上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的案例,已成为零售史上的经典。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从法国小镇走出来的零售商,快速成长为目前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0多家营运零售连锁店、超过50万雇员规模的商业巨头?家乐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鹤能曾把这归功于欧洲企业的竞争风格:“在美国,当一家企业在一个城市非常强大时,另一家企业会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他们之间要避免直接的竞争。然而在欧洲不是这样,我们喜欢竞争!”不过,贝鹤能的另一句话或许更说出了家乐福的本质:“没有一个永久国际性的秘方,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战略。”
“落地生根”的本土化战略
家乐福的“变”体现在它世界扩张过程中的“充分本土化”。其国际化程度被公认为要比沃尔玛强得多,而这也一直是它经营策略中的最大法宝。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鹤能就曾自信地表示:“家乐福是最具国际化的一个零售企业。”
异国文化藩篱不可小觑,因此深知这一点的家乐福在向世界范围拓展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这些不仅与法国毗邻,而且在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也比较接近的南欧国家进军。虽然大量历史和亲身经验似乎都在证明,文化拼不过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家乐福在继续向全欧洲、中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脚步中,仍始终坚信“一个零售分店就是它所处国家缩影”的原则,该分店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因此,“与所在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按照当地的民情民意办店”,成为了家乐福的一贯宗旨。
为了保证开业后一定能吸引和迷住当地顾客,家乐福每决定开一家分店时,都要对当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口增长、都市化水平、居住条件、兴趣爱好、传统习俗、储蓄情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中产阶级比例、女性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详细而严格的调查与论证。而据说这项市场考察工作一般要用掉两年的时间。
“零售业就是关注细节,长期不懈地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适应各个不同的国家。在中国,你就要是中国化的;在墨西哥,就要是墨西哥化的,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因为顾客才是现代经济的动力。”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鹤能这一基本政策的指引下,全球各地的家乐福都在尽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千方百计满足当地居民的购物需求。
绝大多数马来西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在马来西亚每个家乐福的超市里,都专门设有供穆斯林职员和顾客祈祷的地方;在泰国,人们会在家乐福发现装满肥皂、牙膏和食品的小塑料桶,而这是特意为那些常常施舍僧人的顾客准备的;在巴西,家乐福的鸡蛋决不会是层层叠加,因为按当地习俗,鸡蛋应该单层放叠;在我国的台湾省,人们会在纪念亡灵时烧假钱,家乐福就每年销售6500万张假钱;在日本,相当多的消费者更希望找到原汁原味的“法国制造”,于是家乐福就尽量从法国运来更多的商品。在中国大陆,鉴于消费者的普遍生活水平,家乐福与沃尔玛紧盯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战略不同,它瞄准普通居民消费群体,希望吸引更多的大众消费者。为迎合中国人喜欢“挑选”的需要,家乐福增加了货架上同类商品的供应量;而由于自行车还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京沪两地家乐福出售的粮食多为小包装,矿泉水也多是散装,而不像在其它国家多是6瓶装的纸板箱;同时家乐福中国分店的蔬菜切法也绝不会是欧洲<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