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吞吐量现状与发展展望
2006/6/8 12:37:41     来源:     作者/编辑:
      一、港口吞吐量现状 
      大连港作为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东北地区的最重要的出海口,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东北货物进出的转运任务。其传统货源腹地以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地区(东四盟)为主,该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主产区,这种工农业生产布局也导致了大连港现有的海运量集中在油品、粮食、钢材、矿石几大支柱性产品上,这几大货种占总海运量60%以上,并且由于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形成了大连——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近几年来的滚装运输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油品的第二大支柱货种。从大连港的发展历程来看,作为腹地经济的“晴雨表”,大连港的吞吐量随着东北腹地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吞吐量变化情况见附表1)。 
     (一)港口生产能力相对不足,压港严重期(—1991年以前)。在这段时期,由于东北地区处于资源输出状态,各类物资出入频繁,因此港口一直处于压港状态,吞吐量排名一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的前三名,外贸货物吞吐量也曾一度排名第一。
     (二)腹地经济开始转型,港口生产进入缓慢增长期(1991年—1998年)。在这段时期,东北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原有的大规模生产资料转运情况也开始发生变化,货源量减少,并且由于港口的建设没有完全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导致港口的生产增长缓慢,在1991-1998年的8年时间里,大连全港的吞吐量仅增加2043.1万吨,年平均增长率4.7%,本港的吞吐量更是只增加了678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7%,其中的几年甚至表现为负增长,在沿海港口的排名也开始下滑,由第3位跌至第5位。虽然在这段时期后期,港口已经意识到了港口建设的滞后,建设了新港的成品油码头,并开始大窑湾新港区的建设,但是建设的步伐已经落在了周边主要港口的后面,尤其是集装箱的转运与天津、青岛等港口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腹地经济开始恢复,港口进入建设与生产快速增长期(1999年至今)。在这段时期,由于东北经济转型已经开始进入尾声,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开始逐步摆脱困境,其他多种经济体制也开始逐步发展,港口的货源量也有了较大的增加,因此港口的生产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大连港全港的吞吐量增长近51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6%(本港的吞吐量增长近31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预计2004年全港的吞吐量将达到1.4亿吨,本港的吞吐量也将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万TEU。
      二、影响港口吞吐量主要几个因素:
      (一)腹地经济的影响。大连港货源腹地指的是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地区(东四盟),该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主产区,这种工农业生产布局导致海运物流具有如下的特点。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油品、粮食、钢矿等几大货种占总海运量的60%以上,而相对适箱的高附加值产品运量相对较少。
      随着近几年,由于腹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货源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出口原油减少,进口原油增加。粮食、矿石比重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这种物流构成格局仍将将维持一段时期。
     (二)港口的自身建设情况。从大连港吞吐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由于大连港前几年的建设速度较慢,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港口吞吐量的增长速度缓慢。而周边港口积极调整功能、加快建设,港口吞吐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近几年,大连港港口建设开始加速,先后投资建设了大窑湾一期工程后六个泊位、30万吨原油码头、30万吨矿石码头、新港改扩建工程、大窑湾散粮后续工程等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近70亿元,截止目前新增形成生产能力的泊位11个,其中30万吨级泊位2个,新增吞吐能力4400万吨,新增储罐110万立方米、粮食储存能力44.5万吨、矿石堆存能力250万吨、场地近50万平方米。尤其是进入2004年下半年,大连港的30万吨原油码头、30万吨矿石码头正式投产,港口的生产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油品转运中心、矿石转运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两大码头投产后,目前的月吞吐量同比增长率都在20%以上。
     (三)周边港口的影响。目前周边港口的竞争已经成为大连港吞吐量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干散货以及内贸集装箱上造成的分流,目前仅营口港一港的干散货就已经超过大连港,而营口港的内贸集装箱更是超过大连、丹东、锦州3港之和。 
      三、港口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