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企业的代表委员谈应对金融危机
2009/3/10 8:40:46 来源:中国公路网 作者/编辑:1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 张富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副董事长 刘锡汉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 陈戌源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 常德传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港集团董事长 陈洪先
全国人大代表、营口港务集团总裁 高宝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绍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集团总经理、国航董事长 孔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运集团总裁 李绍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纪昌
主持人:面对仍在继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航运业、港口业、航空业、交通建设行业的领军企业均表现出了沉着的心态和充足的信心。本期话题邀请来自这几大领域的代表、委员,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发展。对于企业乃至行业如何走出困境,他们有话要说。
绝地反击 打一场翻身仗
航空企业:兼并收购为双赢
孔栋:如果国民经济增长能够实现中央预计的8%,那么我对今年国内航空运输形势的判断还是比较乐观。
国航的基本面是好的,其核心竞争力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在2008年还有所提升。我对2009年很有信心,国航将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地反击。我们会调整一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在竞争中体现优势,来一场效益“翻身仗”。
冬天来了,会冻死人。在航空业高涨时期成立的航空公司有可能会撑不下去。国航会借助这样的机会,做兼并收购。
领先企业兼并收购落后企业,不是以强欺弱,更不是施舍,而是要双赢。国航会选择对未来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目前,国航正在与东星航空洽谈收购之事,这需要经历一段艰苦的谈判过程。
联程航线是国航的一大优势。在全行业中,国航的国际航线最多,北京枢纽做得最好,加入了星空联盟,这三点为国航今年把通程登机的城市从32个发展到50个左右提供了保障。
停飞亏损航线是每个航空公司现在都在考虑的事情。国航不会大规模减调国际航线,因为国航的很多国际航线是有边际贡献的;相比之下,国内一些点对点航线严重亏损,国航会考虑进行调整。总体而言,国航今年将增加运力,计划净增16架飞机。
处于行业冬天的企业,首先要保证顺利地走出严冬,然后再捕捉机会,毕竟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和资金量的安全。
航运企业:借助国家政策发力
张富生:当前,鉴于国际航运市场深度下跌对国际航运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随着航运低谷的持续,会出现国际航运企业的破产倒闭潮,这为我国国有大型航运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战略性并购重组提供了重要机遇。
面对当今领先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以及“先行者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我们应当从现代产业组织体系的视角出发,尊重和遵循行业发展和竞争规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统一运作的优势,加快培育上规模、有竞争力、能与跨国巨头相比的大型企业集团。
2007年下半年,美国开始出现次贷危机,中远集团反应灵敏,立即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研究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对中远集团的国外资金提前采取了风险防范措施。2008年,中远集团的航运、物流、修造船业务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控制投资,取消了128艘船舶的建造计划。
李绍德:金融风暴还未见底,危机还在蔓延,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作为航运企业,目前考虑的是如何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内贸运输,保障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另一方面加快恢复外贸出口运输。
目前,像中海集团这样的大型航运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内贸运输好于外贸运输,但是却有量无价。有幸的是,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十项调整振兴规划,其中包括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说明国家对现代物流服务业的重视。中海集团也是现代物流服务业中的一分子,会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大内部结构调整、优化船舶结构、扩大强强合作等方面采取措施。
刘锡汉:外运、长航两个企业进行重组,对应对危机有帮助。目前,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已经开始运行,但重组涉及到战略、经营、资产、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深度整合的方案正在制定中。其中,应对危机是重组当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组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在应对危机方面,化危、寻机两个方面两个方面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