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位 质量参差 物流教育该怎么办
2006/9/6 9:11:38     来源:交通信息网     作者/编辑:1
    “我迫切需要人才,但我找不到人才。”一位民营物流企业老总为求贤纳才可谓费尽心机。他去过重点高校以不低的薪水招聘过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但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只有理论,缺少实践经验,心气又高,不好用也很难用。他曾以不菲的待遇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得力助手,但好景不长,这位干将又被其他企业以更好的条件挖走了。现在他寻思着在企业内部培养能手,同时又担心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以后又去效力他人。 

    物流业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已被列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大量的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积极地在培育物流人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业普遍反映,高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是适合传统物流业,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供需错位。

    物流教育亟待改革

    黄有方,这位年轻的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还担任着教育部全国高校物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他长期致力于物流教育。“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由于物流人才严重欠缺,各种名目的物流培训和教育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如果算上中专和大专教育的话,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有1000多所,物流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黄有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物流高等教育面临着物流边界定位不明、专业培养方案缺乏论证、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物流专业与传统的专业如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专业之间的边界如何划分,物流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分点在哪里,如今国际上都没有明确。这就给物流高等教育带来了难题: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物流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许多从事物流教育的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黄有方也认为,不少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物流上,不但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相差甚远,而且校方和企业都很少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这对人才培养非常不利。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工程系的王海燕认为,我国物流学科设立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引进的一些国外理论和教材的本土化程度低,对我国物流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来某一与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教学与研究资源分散在众多院系,课程设置和研究多是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合作和协调,甚至课程设置重复,研究内容雷同,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同时,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探寻真实的人才需求

    现在最令黄有方担心的是一个数据的真实性,整个物流业对人才真实的需求到底是多少?“需求数据的不真实,会对教育部门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产生误导。据我调查,在美国物流业的管理人员中,有物流专业学习背景的管理人员不超过20%。”黄有方的担心还体现在现在出来的各种数据,是指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数据,还是指物流管理人员的需求数据,这其间的差异很大。黄有方希望探寻这个行业真实的人才需求。

    “没有科学的依据,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教育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5年设立了《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课题组,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该课题组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共同合作,进行了中国物流人才统计专项调查,调查将会在近期结束。”黄有方也参与此项课题,他希望通过一个接近真实的调查,来了解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速度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我国物流业的结构如何,人才缺口是在高端还是中端,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今年我国物流业将全面对外开放,缺乏专门人才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致命短板,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是迫在眉睫。

    黄有方的建议是:首先,管理部门要给各高校物流本科教育出台一个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加强对各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工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我国物流教育在适应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与国际接轨。其次,要让业界更多地来关注和支持物流高等教育,让一些优秀的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和全面实习的机会,而这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国全民教育发展到更高水平时企业所应承担的义务。再者,管理部门要对从事物流教育的学校进行检查、监督、评估,以确保教育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