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毗邻硅谷;麻省理工与波士顿128公路相依相存。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往往带动一个创新发展中心,催生出若干创新创业生态社区。
在杭州,也有这样一家小镇,围绕浙大紫金港校区而建,以众创为核心,故而得名紫金众创小镇。
如今,小镇做得风生水起,高校为小镇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直接激发了小镇创业创新的活力。
浙大是如何想到要创建特色小镇?为日后高校创建特色小镇提供了哪些经验?
正文:
作为中国创业率最高的高校,浙江大学从不缺乏创业基因。但是,由于浙大周边缺乏优质的创业载体和产学研平台,浙大的创业者们不得不远离母校,分散到各地创业。
因而,大多数创业者无法享受到母校的科创资源;而浙大的许多科研成果也因为缺乏必要载体,一时难以落地;“浙大系”创业生态难以形成。
如何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和创新优势,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新兴主导产业?不仅是浙江大学,同样也是西湖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
紫金众创小镇这事儿能成,首先得益与浙江大学整体的科研规模和质量为师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浙大紫金港周边区域有一家老牌产业园区(西湖科技经济园)。
由于早期土地强度开发较低,西科园已建成区域的土地也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园区内公共空间匮乏、道路停车困难、配套设施欠缺;且园区产业定位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原来引进的企业面临二次改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浙江大学与西湖区政府合力打造,以浙江大学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为依托,西湖区的产业平台和政策支持为保障的紫金众创小镇应运而生。
▼
紫金众创小镇依托浙大资源,构建了三大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全面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
产业研发服务平台
1、开放浙江大学已有的科研设备资源;
2、投入专项资金着力构建面向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设计、信息经济、智能装备三大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众创服务平台
去年8月底,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大学牵头,联合11家股东单位发起,在小镇内组建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这也是浙江省首个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意在重点突破知识产权市场信息不对称、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瓶颈问题,促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证券化和国际化。
众创服务平台与知识产权交易形成战略支撑,提高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学院
小镇依托浙大国际化创业教育资源,从创业教育、创业组织、创业活动,到孵化器、加速器等配套创业服务,形成完善的创业生态网络。
机制上,紫金众创小镇采用政府扶持、高校主导、企业化运作,建立“立交桥型”组织的创新体制,促进政产学研、金介媒用的深度合作,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的共融共生、协同创新体系。
未来,小镇将建设国际村、研发村、联创村、创客村和学院村等五个分别承载国际合作、研发总部、校企联合、师生创业、创业学院功能的“特色村落”,聚焦小镇核心区块,辐射带动杭州各城区产业发展,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
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创新优势,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一直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浙江大学领衔打造特色小镇,在国内尚属首例。作为一所综合型高校,浙江大学庞大而多层次的师生人群和众多科研教育机构,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
另一方面,浙江大学主校区的建设为区域构筑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高教基地和研发基地;西湖科技园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创业园等为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空间依托和孵化基地;
随着紫金众创小镇的建设,小镇所处的三墩镇(原为杭州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浙江大学的科研成果竞相落地;西湖科技经济园的多出闲置物业在未来也将逐渐被盘活。
来源:园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