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市场“运价大战”谁是赢家?
2007/5/17 9:33:47 来源: 作者/编辑:1
“低价运作”是我国物流市场近年来的一种怪病,这种怪病从表面上看,供大于求是最主要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对物流如何创造价值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这种偏差致使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创伤。那么,在这一场运输价格战争中,谁是发起者,谁是真正的赢家呢?
从众心理,硝烟四起
中国的物流行业的运输价格不仅是受到不自上游的压价,同时也受到同行业的竞相降价,这使得物流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低价运作状态。在这种“低价运作”的状态下,如果有某一物流企业出现价格“跳水”现象,就会有一大群运输企业迅速跟着就范,行成一种恶性的竞价,从而使整个物流市场都弥漫在价格竞争的硝烟中。
在这种价格战中,很多中小物流企业之所以跟风而动,实属无奈之举。毕竟每次舍命陪君子的降低运价,只能获得一点心理上的满足,看似保住了自己的一片地盘,实际上元气大伤。
“虽然近来运输费用是有所涨了,但是运费的增长远远比不上货运成本的增长,尤其是现在油价不断上升,甚至有时一次只能加100块钱的柴油,即使这样,车主谁也不敢提价,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你不运别人也会抢着运,只有跟着降价了。”广州市胜鑫货运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雷美福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另有一些心计多端的大型物流企业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优势,动辄根据市场的反应,蓄意在行业内挑起事端,造成市场混乱,以其从中获利;甚至误导同行们被动跟风,趁机将其中的不少的中小运输企业拖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
从中国物流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态势来看,纵然是从众心理使得许多企业精疲力竭,但他们似乎又热衷于在价格上下注。广州森为普物流行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术峰对此的看法是,“由于目前中国物流市场上真正懂得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十分欠缺,在低水平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存在这样的跟风从众行为,是合乎实事情理的。这也反映出中国物流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偏低的现实状况。”
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物流行业不断扩大,使这些行业的供给能力增长过快,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能力增长。市场供大于求,直接招致货主、厂商的对物流运输的压价,甚至出现运价低于成本的市场现象。这就造成了相互降价争夺货源的情况。
王术峰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物流公司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货主对运输服务的要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注定价格战在中国有其战斗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物流企业拚杀价格战并非有着十分险恶的居心,或者说,此时的跟风行为是一种发展的必然,但却是一种不理性的战略。”
运价大战,两败俱伤
对物流行业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认为,其背后是物流企业低端的价格博弈,最终的赢家不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而是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燃油价格不断上涨,限超限载不断加强,使得物流运输成本不断争加。这本来应是运价有所提升才符合于市场的发展规律,但是,由新进入市场的小货运公司为抢占市场,而在物流业务的竞争中进行一种恶性价格竞争的不良趋势。为争取客户,各物流企业用保本低价甚至赔本价竞标,以达到击败对手“圈地”的目的。进行“圈地”而挑起,而最后是所有公司都被逼上阵。到今天已近颠狂,大家都深受其害。在这硝烟四起的价格大战,“胜利者”往往是带着累累伤痕去清点自己的“战利品”,甚至是两败俱伤。可以说,这其中有物流行发展初级阶段的特质,也有行业管理、监管滞后的因素。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的条件下,物流市场的双方都成了价格竞争的受害者。对生产企业方而言,比较容易走的线路和热线,价格低,货物也容易发走;但那些偏僻、不容易走的冷线,尽管价格很高、还是难以走掉,对企业而言,其综合物流成本也还是没有降下来。而物流企业,只有以各种超载、降低服务水平来降低成本,致使企业在服务水平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能及时跟进,最终将在竞争中失去差异化优势,甚至失去市场,陷入困境。
另外,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也是导至价格战的原因之一。物流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地方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物流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承揽业务和车辆通行等遇到许多困难;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打“价格战”;招标中<招标中<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