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界:是不务正业,还是优雅转身?
2012/2/17 16:46:25 来源: 作者/编辑:1
目前首批20多家顺丰便利店已经在深圳投入试运行,之后在广州也将有6家自建门店有望于年初开业。这个消息着实让广大民众吃惊了一番。由于电商产业的发展,快递行业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顺丰速运跨界便利店的战略举动,无疑会在竞争惨烈的快递行业中激活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快递与便利店融合的背后驱动力以及后续的商业模式塑造应该引发我们去深思。企业的跨界到底是“不务正业”还是“优雅转身”呢? ;
屡见不鲜、各出奇招
过去的2011年,大牌企业频频出手、行业风起云涌,企业跨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IT巨头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也准备进军现代农业。联想控股农业目前已经确定先从水果起步,逐步进入肉类、杂粮等项目,最后是粮食,是食品行业的全产业投资,涵盖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最终打造一个统一的食品品牌。且不说联想此番动作是否会成功,但面对国内食品问题屡遭曝光,联想的“勇气”实在可嘉。联想公司认为食品不安全原因在于从生产到运输、冷藏、制作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但是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市场,如果从品牌做起,做好了就会有很好的回报。联想公司的此番规划并不急于马上大面积铺开,他们主打的是“品牌”战略,正在进行着长远的规划,准备以自身独有的品牌文化去打开市场。
2011年10月31日,苏宁易购的图书频道正式上线,一次性上线图书达60万册,销售规模将仅次于当当网。外界对苏宁电器集团涉足图书业的评价多为“不务正业”。而苏宁电器的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苏宁电子商务业务已从家电向家居零售拓展,但作为一个网上品牌零售平台,易购如果一天没有300万-500万个独立IP的访问量,是不足以支撑的,易购现阶段首先得把网站做热。所以苏宁此番跨界打的最刺激消费者神经的“价格”战略。
上线7天前,苏宁易购即在论坛、微博、网站上开展“你说书名我买单”、“图书券大放送,抢楼免费得iPad2”等多项宣传活动。“0元售书”,这是苏宁易购图书页面打出的口号。这也显示了他们打算正式进入网购图书市场的决心。
从以上两个大牌企业跨界不难看出,不管是联想还是苏宁,前期都做了充分的市场研究与规划,并且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进行了突出自身“特色”价值的战略。
内外助“跨” 大势所趋
企业进行跨界,就内部动因而言,源于天生的扩张冲动,也是一种自我内在资源的优化利用。例如在跨界之前海尔就将其品牌定位于高科技、精品,营销渠道遍布全国,这样同一海尔品牌下的不同产品就能顺利渗透下去并且呈现到消费者面前,形成连锁的品牌效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好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疆域的开拓和原本城池的稳固。预计联想的“务农”也免不了也会沿着此路子走。当这些企业早期的资本、管理、品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一股内在的做大动因会促使其要跨入新的市场领域求发展。
从外部看,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给予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的可能性,同一产品领域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企业跨界寻找新的成长空间。像云南白药从医药产品到日化产品的跨界实践,则为老字号企业在品牌时代如何延续并且增强品牌生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云南白药一举实现了老字号品牌的年轻化蜕变,也掀起了医药企业老字号品牌的跨界风潮。此番不仅仅使很多医药老字号企业转“危”为“机”,更为这些企业“巩固”了原有的“金字招牌”并发扬光大,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空间,增加了消费的群体,将品牌的无形资产成功的进行多样化的成果转变。
核心价值 共性包容
在众多成功案例的词典里,我们都不难发现失败案例的表述,并且这种失败例子的比例总是多于成功者的。娃哈哈的“童装”、海尔的“药”、奥克斯的“汽车”。成功的品牌跨界创新是基于一个独特的核心价值,再以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为核理念打造跨界产品,制造出了全新的细分市场。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对《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部电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品牌富士印象深刻,富士是日本的老牌企业,在中国已经很有影响力,但是令观众纳闷的却是电视剧中不断出现的剧中女主角用的、开店卖的富士竟然是以化妆品形式出现的。显眼的富士LOGO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感官神经。富士胶片转做化妆品,其核心则在于掌握了别人所没有的技术优势,即将以往胶片上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技术运用于化妆品,跨界俨然已成功。
品牌跨界并非是简单的复制、的复制、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