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良领跑中国粮食物流
2004/7/12 8:46:59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 作者/编辑:
11年来,大连北良有限公司(下称北良)在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创造优势,在成为国内粮食物流“领跑者”的同时,更把脚步迈向了国际化——总投资32亿元的北良港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目光,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此安家投产;北良在临港产业的拓展更为自身进军第三方物流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树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北良是如何一步步从传统粮食物流领域步入现代物流领域的?本刊记者就此对北良副总经济师兼发展部部长林谦进行了专访。
优势成就辉煌
正如兵法中的“攻城掠地莫过于占领险要之处”,北良所处的显著地理位置为其铸就辉煌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成为南北粮食运输中转的一个基地。林谦告诉记者,北良除了本身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外,还具备市场优势、专业性基础设施优势以及积极开拓所创造的信息资源优势。
北良所在的大连,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又是我国东北的粮油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8%~20%。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大连有著名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北方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仓库群、加工群,形成了完整的国内外互相联结的粮油流通链。
东北地区不仅是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还是一个大有潜力的大市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1亿多人口,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北农民的收入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有专家预测,东北农民的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这使北良不仅具有出口优势,也有巨大的进口潜力。
“在充分开发本身的地理优势外,我们在专业性基础设施上也投了很多精力。” 林谦说道。在装卸、转运、仓储、计算、检验、粮情监测等各环节,自动化控制及配套的东北产粮区60个铁路中转库和270个产区收纳库,都为北良在粮食流通中占据强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北良配备了将近1800辆散粮专用运输车,具有运输成本低、集港速度快、装卸效率高、粮食损耗小等特点,为自身发展物流提供了基本保障。
随着IT时代的来临,信息化越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为此,北良扣紧“与世界接轨”的命脉,逐渐加速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林谦说:“近年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注了大量心血。目前,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优势。”据悉,北良目前创建的物流信息平台将适时显示产区库容、港口仓容、销区库容以及产区到港口的车辆运转、船舶动态,将产区与销区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正是因为紧握“优势”的利用和开发创造,北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我国世界银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的龙头,北良港年吞吐量1100万吨,其中出口和北粮南调800万吨,进口300万吨,每小时装船能力4000吨,卸船能力2000吨,有仓容120万吨。
在树立了同行业的绝对优势后,北良更是积极进取,把“向国际化靠拢”纳入了战略纲领。“我们的目标是突破传统粮食流通方式,过渡到现代物流企业。” 林谦说道。本着这一目的,北粮首先在粮食流通方式上予以了很大改进,迈入了国内同行业中的顶尖行列。
突破传统粮食运输“四散化”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储运一直是传统的袋装方式,这种运输、装卸、包装成本高、损耗大的方式,早已为发达国家所摒弃。
林谦告诉记者,针对这一国内相对落后的局面,北良加紧了国际化的建设步伐,一改传统的以包装为主的粮食储运方式,取消了包装物,实现了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 “四散化”。
据有关人士统计,东北地区通过北良港及其铁路专用车中转储运粮食,平均每吨粮食可节省港口装卸费用、包装和搬倒费用近70多元人民币;运输中的损耗也由袋装的5% ~ 8%降低到1%~0.2%以下,每年为社会创造效益在10亿元以上。虽然散粮运输的效益如此之大,但其对粮食产地、运输过程和中转枢纽的综合配套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国家在投资建设北良港的同时,在主要粮食产区特别是东北粮食产区建立起完善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及物流信息软件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散粮中转储运体系。而北良正好无可争议地处在这个体系的枢纽位置。
虽然具备了散粮运输优势,但北粮在硬件设施上更是精心予以准备。林谦告诉记者,北粮在铁路运输车辆的变革方面就费了一番心思。1999年,北良L18新型散粮专用车投入运行,这种国际上通用的散粮铁路运输方式在我国粮食产销区却并不为人所接受。为此,北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在向粮商客户宣传推广的同时,北良从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减免运输作业中涉<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