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了首届科技大会。一个企业召开科技大会,这在我市尚属罕见。追寻“扬帆”跨越的轨迹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血脉,生生不息。
首次跨越 科技为魂
从1999年到2003年,是扬帆的第一次跨越。公司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7.0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5003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5.85亿元。自2001年第一艘集装箱船出厂以来,扬帆已按时交付了19艘出口船,出口船建造已占公司总销售额的90%。
在第一次跨越之前,处在传统造船模式上的扬帆集团规模小,产品结构以国内船为主,生产管理粗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和国内大多数中小型船厂一样,扬帆几乎到了无船可造的地步。从1998年开始,扬帆公司确立了上规模、上等级,建造出口船的发展方向。公司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更新,为建造出口船做好硬件准备;另一方面,引进现代造船模式,1999年,公司打破车间管理模式,建立起壳、舾、涂一体化和监造师负责制的生产组织形式。
公司总工程师秦言明说,在第一次跨越中,科技创新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技术创新硕果累累,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应用。在这次科技大会上,扬帆共表彰了17项技术创新奖和6项革新奖。如这次获得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的《660TEU上建整体吊装的设计、组织及实施》,大大提高了上建居装区域的预舾装率,为我省造船行业首创,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900箱集装箱船船台整体吊装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依靠科技进步,扬帆的造船周期大幅缩短,造船成本大幅下降。第一艘225箱集装箱船的船台周期是5个月,现在660箱集装箱船最短只需100天。钢材利用率从以前的60%多提高到85%以上,批量船生产的优势不断显现。
科技助力 二次跨越
朝着以科技为先导、以先进的管理为基础、建设效益型国际化企业的目标,扬帆开始了二次跨越。
今年前9个月,扬帆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3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9亿元。公司董事长徐裕康认为,当前国际船舶市场的兴旺期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之后国际造船企业竞争将更趋激烈,优胜劣汰更为明显。虽然现在扬帆已成为浙江省造船行业的龙头,集装箱船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07年,但是扬帆人必须居安思危,把目光放到2010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
二次跨越,扬帆进一步发挥企业科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树立和弘扬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扬帆现有225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7名,工程师35名,技师38名。225名工程技术人员中,30岁以下的为190名,占84.4%。扬帆将继续激励工程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与攻关项目。
秦言明说,二次跨越,扬帆的科技进步将以生产设计为突破口,继续深化现代造船模式,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造船,引进造船CIMS系统,将设计、生产、管理等各项行为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全面推进企业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现在,无余量上船台和片装生产两个项目正处攻关阶段,扬帆已经把目光投向2750箱集装箱船。总面积达31万平方米的鲁家峙新厂已基本建成,8万吨级的船台、300吨级龙门吊车,港阔水深的良好地理条件,都为扬帆的科技革新提供了广阔天地。借助科技的风帆,扬帆正朝着建设效益型国际化企业的目标破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