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邮政改革的警示
2006/12/12 9:34:45     来源:中国邮政报     作者/编辑:1
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国家对邮政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有一些国家没有按照邮政的客观规律进行改革而遇到挫折,不得不重走“回头路”,被迫做出重大调整。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英国、俄罗斯、阿根廷和新西兰。

  英国分拆事与愿违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邮政改革的国家之一。 1969年就开始改革,直到 2001年建立了邮政行业监管委员会和邮政用户理事会,实现了邮政的政企分开,也实现了邮政所有者、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分离。

  按说英国的邮政改革理论上应该成功,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首先,服务水平降低,例如 2003年英国邮政 15项质量指标中没有一项达到要求;其次,经营效益下滑, 2000年以前的 10来年英国邮政都是盈利的,从 2001年起,却连年亏损;再次,邮政员工利益受损,引发多次罢工。

  英国邮政在 2001年改革之后,用户、员工和公司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政府、民众和职工都不满意。为了改变这种境况,英国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重新划定普遍服务的范围;规定竞争者不得进入普遍服务规定的特殊投递服务;建立价格控制体制;英国邮政名称恢复原名,即由“ C o n sign ia公共有限公司”改回原来的皇家邮政。通过以上调整,英国邮政又回到以普遍服务为宗旨、国家给予诸多政策性保护的发展路子上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邮政。

  俄罗斯市场化受阻

  俄罗斯邮政改革比较滞后。 1994年邮政与电信分开,开始独立运营。 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邮政通信法》规定了邮政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也对邮政经营者和邮政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整,但对邮政的地位、资金来源和竞争者准入等规定超前性有余,实际操作性不足。该法实施后,邮政通信服务水平下降,邮政通信市场混乱,邮件经常延误甚至丢失。基于上述原因, 1999年又对颁布才 5年的邮政法进行修改,强调保障普遍服务和用户权利,明确政府支持邮政的特殊政策,同时对非邮政企业进入邮政领域实行资质审核、服务监督的许可证制度。新邮政法实施后,俄罗斯邮政市场的混乱秩序得到一定改善,但邮政机构的多头分散管理体制与邮政网络集中统一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制订并通过俄罗斯联邦邮政机构改组方案,建立联邦国有企业“俄罗斯邮政”,将联邦邮政的所有国有机构和企业合并统一的法人机构。这些措施使 2003年俄罗斯的邮政业务收入达到 282亿卢布,增长 34.5%,传统邮政业务量达到 263亿卢布,增长 35%。

  新西兰扭亏服务迷失

  1987年新西兰邮政开始改革,由政府的独立机构变为国有企业。改革之初,为了实现扭亏为盈,关闭了 600个邮局,削减了大量的员工,加收了农村投递费,连邮局的名称也改了,邮政局改为邮政商店,因此,普遍服务没有保障,邮政在国民中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1995年,政府断然进行调整。一是重新认识邮政普遍服务的重要性,并于 1998年修改邮政法,指定新西兰邮政为普遍服务和国际邮联的惟一承担者,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邮政联盟的活动;二是废除加收的乡村投递费,并通过增加代办点、设置乡村私人投递信箱、雇佣乡村投递签约人等办法解决乡村用邮问题,现在新西兰有 13万个乡村私人投递信箱, 538个乡村投递合同签约人;三是建立数据处理及信函制作中心,提高邮政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因此,尽管有 31家私营竞争者,但新西兰邮政仍有 95%的市场份额并保持盈利, 2003年盈利达到 2710万美元。

  阿根廷私有化败北

  阿根廷是世界上邮政改革最激进的国家,被称为完全实行私有化的三个国家之一。但实践证明,以私有化为特征的邮政改革已成为改革彻底失败的典型。 1993年起,阿根廷在英国的帮助下制订了邮政改革方案,对年亏损 4000万美元的邮政进行公开招标,招标的条件是:特许经营期限 30年;每年交政府 1.032亿美元; 20克以下信函、 20个字以内电报及 1000美元以内转账业务实行普遍服务;头 10年每年必须投资 2500万美元,后 20年每年投资额不低于当年业务收入的 1%;允许专营法律文件、电报及集邮产品。最后英国一家经营邮政业务的私有公司以承诺年业务收入达 5116亿美元于 1997年 9月中标。但经过几年的运行,国人大失所望,邮政市场混乱不堪,专营业务得不到法律保障,普遍服务无法全面实现,邮政员工从 21000人减少到 12500人,邮政经济状况没有改善反而恶化,到 2003年共亏损 1.4亿美元。因此,阿根廷政府于 2003年 11月废除了原来阿根廷邮政私有化经营的合经营的合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