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半年中国信息化10件大事
2006/8/22 15:03:07 来源: 作者/编辑: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思路不断深入的引领下,信息化作为国家意志进一步得到贯彻,并向各领域、各行业全面渗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体系的确立,电子政务发展日趋稳健务实,3G的水落石出,带动电信业IT投入呈现增长态势;制造业内的众多细分行业,将从过程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升级的阶段过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的发布,为今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从领域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火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各涉农部门在支农惠农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尽管真正能够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的实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前瞻性的厂商已经开始关注并投入到这个新兴市场中来。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在今年隐隐发力,政府持续关注,市场潜力强劲。从各个行业来看,能源、交通、物流等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信息化改造需求十分强劲;电子政务的“十二金”工程继续成为发展主线;信息化建设呈现了由中央向地方的全面推广,地市级、县级信息化投资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银行等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步入成熟期,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更是热点纷呈,中小企业成为2006年IT投资的明星,备受政府扶持和厂商的追捧。从产业角度来看,软件业在自主创新的风气之下也不甘人后。
在初夏的两届软件盛会中,软件的创新能力被着重强调,软件交易市场的火爆让人们再次对这个产业点燃信心,各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也为软件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虽然国内IT产业与市场已经逐步成熟,但产业政策的滞后、技术标准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制约着产业环境的真正成熟。今年被消费者喊打已久的SP终于面对全行业的整规,体现了国家彻底治理移动信息服务市场的决心。此外,WAPI标准失手国际标准,联想、华为、中兴海外拓疆经受考验等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在呼吁公平市场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尚需努力。随着IT应用的成熟以及对信息化认知的深入,用户需求将日益转向信息化与自身业务的融合与适应性,以及对于业务效率的提升等诸多方面。这将为IT企业与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本刊遴选出今年上半年十件最具代表中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事件,以呈现中国信息化日渐清晰的前行脉络。
“国网”开通电子政务体系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在2005年如火如荼,为今年年初的标志性事件——“国网”开通和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出台做好了铺垫。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网址是www.gov.cn,现开通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3月24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6月12日又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提出“十一五”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围绕实现目标需要促成的五个转变以及着力抓好的七项工作,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评述:“国网”的开通如同在中国各级政府网站的链条上加了一个龙头,使中国政府网站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表面上是网络开通,实际上体现了国家的便民和利民政策,此举改变了中国国家级政府网站一直空缺的尴尬局面,在互联网上树立起了中国政府的统一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为民、便民、亲民的服务宗旨。“国网”的开通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海内外评论人士更愿意把“国网”的开通看作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步。当然,作为衡量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窗口,“国网”的开通,只是一个起步,要实现政民互动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政府网由分散走向整合,“国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方政府进行示范和引导。从去年的大刀阔斧到今年的电子政务投资的稳步发展,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体系的出台把未来五年的电子政务的工作更加细化,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曲线更有力、更平稳。 3G国家标准带动产业起跑在2006年的第一个月份,经历了起起伏伏的3G国家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 1月20日,信息产业部宣布,3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中国标准TD-SCDMA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这意味着该标准技术方案已经成熟,能够指导企业进行制造生产。业界普遍将通讯行业主管部门的这一表态看作中国3G的正式起步。 评述:到了2006年,各界对3G的耐力已经到了极限,3G进程似乎已拖无可拖。有人称2006年会是3G元年,因为有一系列的谜底将水落石出,标准、牌照将一步步揭晓。有关标准的议论从未停过,大唐电信TD-SCDMA标准的产权问题一度被业界所议论。3G是机遇还是烧钱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如今标准一经确立,似乎大势已定,无论过程怎样迂回曲折<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