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看运力整合(二):平台化运力整合的时代背景
2014/4/11 10:48:30     来源:易流科技     作者/编辑:

  宏观视角看运力整合(二):平台化运力整合的时代背景

一、行业现状与趋势要求的矛盾

中国的公路货运行业长期处于社会化分工与集约化运作要求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个矛盾是阻碍中国货运行业发展的最大束缚。而平台化运力整合是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高度融合,能够解除货运行业发展的这一束缚。

首先,物流运输行业的现状依然体现为“小、散、乱、差”。中国运输行业的从业主体是广大的个体车主和司机。2012年全国具有运输资格的法人户达752万户,其中90%以上是个体户,平均每户拥有1.8辆车。行业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很低,服务质量和效益偏低。

其次,行业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了一条深刻的经验准则,物流企业自营车辆的成本过高,企业普遍放弃组建自营车队,甚至解散自营车队。现实中,稍具规模的自营车队,其平均每辆车的运营成本都要高于个体车辆的运营成本。其原因在于,个体司机更注重车辆运营的成本控制,而车队司机对于车辆运营的成本控制不会那么关心,甚至是人为地为车队的运营增加隐性成本。而个体车主自负盈亏,尽可能地将单台货运车辆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个体车主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体现了行业专业化分工的特点。

但是,过度的个体化无法实现集约化经营,这与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运作所要求的专业化及规模经济效益形成冲突,两方面成为了一个矛盾体,是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个体车主与大型的高端货主企业在合作上是不对等的,不匹配的。例如,个体车在风险承担和信誉担保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让高端货主放心。另外,个体车主在货源信息的掌握上处于被动局面。货主与个体车主之间的信任比较脆弱。由于过度的个体化、分散化,行业标准难以建立,相关服务标准也难以执行。

因此,行业需要一个第三方的、全网的、专业化的纯运力整合平台,在货主和车主之间承上启下。承上,这个平台为货主服务,必须要了解货主的需求,能够与货主进行业务数据的交换,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启下是服务好司机的需求,为货主提供有价值的货源信息以及增值服务。平台化运力整合,还需要能够与同类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以及共享合作,需要有IT技术支撑以及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能力,使平台社会化、公正透明地为广大货主和车主服务。

平台化运力整合的承上启下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化运营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规律,而个体车主依旧是个体车主,其车辆的产权与经营主体性质没有改变,个体车主控制单台车辆运营成本的积极性所体现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的性质没有改变,这就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高度融合。

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驱动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所有行业,IT的应用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平台经济现象。人们最熟悉的平台经济现象就是网上购物平台,类似于京东、淘宝等这类平台。物流信息平台是电子商务平台的一大类型。

中国的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于2003年进入快速发展期,于2007年进入高速发展期。物流行业的信息平台大多数是于2003年开始兴起。一些知名物流网站如:锦程物联网于2003年2月上线,在2003年至2008年之间获得高速发展;56114物流查询网于2004年上线,是一个物流广告平台;车源网于2006年10月上线,是一个物流线路信息发布平台;管车宝也是于2006年上线运营,是各个物流园区和停车场的货运信息部比较熟悉的一个平台;此外还有物流通信息网、中国物通网、京联物流信息网,等等的物流信息平台。

上述这些平台曾被各种物流公司和货运信息部使用过,有的至今还有一定的普及率,但总体上这些平台对于物流信息整合的有效性非常低。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平台无法对货源信息和车源信息的真实性做认证。物流公司和货运信息部使用这些平台软件的目的就是借助一个信息工具来建立自己物流圈子,就像QQ群一样,当QQ群的成员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Q群里发布的绝大多数信息对大多数的单个群成员来讲没有意义。

从2003年到2010年,互联网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驱动,产生了上述的一系列物流信息平台。2010年以来,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都建立或购买了用于内部订单管理的信息系统,传统的物流信息平台逐渐被淡化。这一时期,物流企业网点在快速扩张,然后是物流企业的订单管理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信息平台。2010年以来,货运行业的竞争逐渐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以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这一时期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依旧处于“小散乱差”的阶段。

2011年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流行;2012年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是非常流行概念;2013年北斗开始向民用普及,大数据时代被人们热议,物流智能骨干网的概念被提出。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节奏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驱动将会越来越迅猛,在这新形势下,新一代的物流信息平台以及运力共享平台将会因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三、运输过程透明管理经验的成熟

运输过程透明管理是运力过程透明管理研究院联系深圳市易流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物流行业内提出的旨在优化物流运输过程的管理理念和操作办法,于2007年第一届中国(泛珠三角)运输过程透明管理高峰论坛上被正式提出。

从2007年至2014年,运输过程透明管理在全国范围内被5000多家主流的物流企业实践过,其经验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其理论水平不断的在提高。运输过程透明管理从最初的单纯对司机违规行为的监控管理上升到了建设合理公平的物流运作环境所需要的透明管理。运输过程透明管理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司机的问题、货主的问题和物流企业的管理问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运输安全监管问题。

平台化运力整合,实际上是运输过程透明管理实践的产物。平台化的运力整合以运输过程透明为基础,将会解决货主的运力需求问题,解决车主的空载率问题,解决物流企业的运力使用率问题。平台化运力整合的相关理论是来自于运输过程透明管理的实践总结。

宏观视角看运力整合(三):平台化运力整合对各参与者的意义

平台化运力整合的参与主体有货主、车主、物流公司和平台运营商,平台化运力整合对各参与主体的具体意义如下所述。

1、对车主的意义

在传统的货运组织模式中,物流公司只配给去程的货源而不会保证返程的货源,而去程的运费通常是无法摊销空车返程的成本。能够顺利找到返程货源的车辆只占绝对的少数,因为运力过剩和优质运力缺乏是行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司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到达目的地后,尽一切可能地去寻找货源,停车场附近的货运信息部成为返程车司机频繁造访的场所。货运信息部通常会把运价压得很低,而且有了货源只告诉司机一个陌生的地址和陌生的电话,让司机百般折腾。更多的情况是,为了等货运信息部凑够返程货,司机得等候三、五天,这三、五天的车辆闲置和司机的生活开销都是成本。

平台化运力整合,可以让司机方便的搜索去程目的地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货源,还可以提前将车辆的返程信息在平台上发布,能够提前找到返程货源。平台化运力整合对车主最大的意义就是尽可能低减少空载率,借用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使寻找货源的活动变得简单、精准、省心,而且运费有一定的保障。

2、对货主的意义

货主往往是更多地把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主营业务上。在传统的模式中,货主通常是把需求托付给货运信息部去寻找运力。货运信息部通常根据淡旺季情况和自身的利益述求,从中间抽取差价;货运信息部只能保证找到运力,无法保证运力的质量,以及承运过程中的服务质量。

平台化运力整合,让货主找运力变得简单、易操作,同时找到的运力是可靠的、有保障的,就像在网上购物一样,订单下发后,司机就主动开车上门来承运。而且在车主承运的过程中还可以实时对在途状况进行跟踪,货物安全有平台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

3、对物流公司的意义

物流公司经常会出现运力闲置或运力不足的情况,运力闲置意味成本和资源的浪费,而运力不足则意味着承运货物的积压和服务水平低下。平台化运力整合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运力使用率,以及尽量的减货物的积压时间,提高对货主的服务水平。举一个例子,甲物流公司在A地,从A地到B地有一单的整车运输业务,派遣车辆K去执行。假设车辆K是甲物流公司的自营车辆,那么到底B地后,需要寻找返程的货源;又假如到达B地后,甲物流公司有从A地到C地的紧急运输任务,那么K车需要等待返程货源,还是立马返程,这是一个难以决策的调度问题。

平台化运力整合,可以让物流公司轻松地解决上述的调度决策问题。因为,B车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返程货源;而A地到C地的紧急运输任务,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其它的运力来执行。这就使得物流公司的资源使用率和运作效率得以提升。

4、对平台运营商的意义

平台化运力整合的运营商是一个信息服务企业,先聚集货源信息和运力信息,然后将货源信息和运力信息进行优化的匹配,取代了传统的货运信息部的低效服务,占据了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并且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运营服务收益。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