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57家药店结成采购联盟
2005/9/13 9:09:44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编辑:
今年6月18日,鹿城区药业协会牵头筹建的鹿城区药品零售经营企业采购联合体正式成立。7月11日联合体规章制度出台,联盟的57家成员企业团结一致,为度过医药零售业的“寒冬”而共同努力。

    温州780万人口,却有1670多家药品零售经营企业,每一万人就超过2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企业林立,竞争激烈,采购联盟能否成为温州医药零售业走出困境的“良方”?

    初尝甜头 订货会上试锋芒 

   “我们会议后马上签订合同,在订货会原有的优惠之下,再得优惠”,谈起七月的尝试,天力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荣的眼中透着胜利的喜悦。

    今年七月,通过搭建采购联盟的平台, “天力”的第一次“试水”就在订货会上一口气吃进150件“东阿阿胶”,每件200盒,实际的药品价格比原来优惠了2.5个百分点。“试了之后,进货便宜。很多企业都调动起来,8月初28家,现在57家,瓯海、龙湾还有药店等待进入采购联盟。” 

    杨国荣表示,天力公司目前作为平台角色是进行无利运营,真正的“平价”销售。一方面拓展成员店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让消费者得实惠,在质量和价格上有所保证。目的只是做品牌,做好知名度,启动联盟。 

    “协会牵头,天力提供平台进行实体采购、储存、配送、养护,加盟药店不改变经营主体的独立地位。我们这个联合体就是采用联盟采购的形式,旨在把市场理顺,带领温州医药零售企业走出生存困境。”这就是鹿城医药协会会长叶惠敏对鹿城药品零售经营企业采购联盟的定位。

    穷则思变 努力走出“低小散” 

    2003年药品分销服务体系放开后,温州医药零售业迎来真正的竞争:一方面大量资本充斥市场,另一方面暴露了诸多原有体制的弊端。去年GSP认证淘汰260家药店,另有162 家转为经营非处方类药品,营业面积400平方米的“民心”药店,仅坚持两个月就关门大吉。考虑到租金、人力等等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毛利需在15%才能够保本,但据药监部门调查显示,我市药品零售行业利润空间只有 10%左右。目前我市药品零售行业的情况是: 30%亏损,40%保本、25%微利。 

    “门槛提高,市场饱和,竞争过度”是温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场处处长黄永席对温州医药零售行业的分析。

    去年台州医药公司4个人在我市做了1.2 亿元的业绩,现在业绩还在翻倍,“我们的行业却还在守株待兔。”叶惠敏告诉记者,目前外来压力还在不断增加。

    据悉,今年年底前,全国将实现处方药凭医师处方购买,由于医院对处方的垄断地位,这将可能砍掉零售药店抗菌药物2/3的销售量。

     “企业规模小,竞争没优势。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可提高企业议价能力。”黄永席告诉记者。

    今年6月18日,经部分成员要求,鹿城区药业协会牵头筹建的鹿城区药品零售经营企业采购联合体正式成立。7月11日联合体规章制度出台。

    搭建平台 大家一起栽“大树”

    叶惠敏介绍,面对洗牌格局和不断加重的危机,协会早在2004年就开始构思联盟,但是由于无法操作,不了了之。与以往不同,此次有实体“平台”配合联盟“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销售”进行具体操作,把联合从设想变为现实。成员企业只用投资5000元保证金即可参加协议,没有运作风险。天力药业有限公司在启动试行期的6个月也将提供无偿经营平台。 

    “联盟的采购组、监督组、财务组负责策划,由“平台”来进行具体的采购和配送操作。先采用后采购,零库存、零债务,公平分配利润,如果能够理顺各方关系,以后还可以采用委托、贴牌、集团化等等形式。”叶惠敏表示,如果联盟的试航成功,GSP认证之后的温州零售药店应该从中看到希望,“调整策略以适应之,大家对这条出路充满信心”。 

    “这棵树要靠大家一起栽,靠大家不怕跌倒。”杨国荣告诉记者,服务和成本是决定医药经营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负责具体药品的认证、开户、进货、配送。由于量大,一方面可以与品牌供应商发生直接的关系,在时间价格上都有优势,尤其能够大大降低零售药店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则可以保证程序的规范和服务到位。”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