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讯的实时供应链网络
在其他企业把实时供应链当作概念炒作时,朗讯却把连接全球商业伙伴的实时供应链变为现实。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咨询专家都对实时供应链(real-time Supply Chain)充满了憧憬。大家对可见性和连接性众口一词,但这样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实时供应链到底是什么样?
1999年,当朗讯(Lucent)综合供应链可见性,偶发事件管理和信息共享工具推出实时供应链网络时,他也有类似的疑问。
“朗讯的目标十分明确,但又异常大胆。”朗讯供应链网络高级经理Jim Schooessling说,“我们要在供应商、顾客、通讯设备安装服务商、承运商、仓储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组成的庞大网络中实现顺畅连接和协同一致。”
朗讯同时希望借助实时供应链网络压缩供应商规模,通过外包减少仓库和配送设施自营,并在最小化存货持有成本上取得突破。
四年来,取得的成效异常明显。过去,朗讯仅在北美就运有200家仓库,对仓库进行战略寻址和重置后,现在15家仓库就可以满足服务顾客的需要,而且这15家仓库大多又是由里岛(Ryder)这样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管理的。
过去,这家通讯巨头利用1700多个承运商把产品推向市场,现在两家“领先的物流提供商”(lead logistics providers)统筹管理着朗讯的物流需求,物流运营成本压缩20%“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来做,在业绩提升方面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Schoessling说,“没有实时可视化,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运营和管理。”
1999年之前,对一单货物进行追踪,基本是不可能的。安装人员希望他们着手进行项目实施的时候,所有的材料都到位,由于缺乏可见性,负责设备安装的人员重复定货异常普遍,习惯性催货造成的不当快递运输也十分常见。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情况每天都要不得出现数千次,带来了存货的爆炸性增长、边际收益的枯竭和顾客抱怨的大幅增加。“我们需要一个能在全球视觉、全程供应链层面上提供实时定单状况的工具。”Schoessing说。
朗讯需要的还不仅仅是全球可视化,同时在事先排定的事件没有发生的话得到通知,以对意外情况做出反应。这样一来,如果重要的组件延迟了以后,该系统可以通知另外的组件和服务提供商。这样,朗讯可以重新进行排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等待。
朗讯实时供应链实施,是紧密围绕几个方面的。首先,朗讯建立起对供应商处运出的货物进行实监控的系统。从供应商处到自己的仓库、从仓库到顾客办公地、从朗讯的一个营业机构到另一处营业机构,或者从供应商处到顾客的仓库、再到顾客的办公地点都可以实现全程跟踪。这更便于朗讯对货物进行追踪,对偶发情况做出积极的反应。
“如果得到货运延迟的警示,我们就寻证供应商能否找到加快运货、把时间补回来的方法。”Schoesing说,“如果不能,我们就自动地选择可替代的供应商,对他们的运输日期进行调整。”
对于朗讯最大的供货商们来说,不夸张地说,这个过程通过一两次鼠标点击就可以实现,但是许多小供应商没有处理实时信息的基础设施,这个过程还得借助电话或传真进行。当系统能够实现定单追踪后,朗讯扩大了监控的范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借助这个系统进行物流活动,”Schoessling说,“现在,我们利用这个B2B通道进行向供应商下单,归集各供应商的定单,并开出承兑汇票。”
最后,它支持朗讯成功推出一个全面包模式。“过去经常出现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善和沟通不畅,现在通过整合和无缝沟通,我们成了合作伙伴。”Schoessling说。
不仅供应商可以利用这个工具,当顾客登陆Lucent.com查询定货时,可视化工具就输出定货状态。朗讯正向物流电子化取得了成功,下一步就是利用同样的系统管理逆向物流、返修物流和备品备件物流。当这些都实现后,朗讯对进出生产机构的所有产品都会有总的把握。“我不能想象再回到以往的供应链模式,”Schoessling说,“这样的话,存货又会在我们的仓库里泛滥成灾,顾客满意率又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