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级的企业——中集集团信息化记录
2004/6/4 9:18:39 来源:计算机世界 作者/编辑:
中集一直在以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来要求自己,而其信息化过程同样是以世界级为标准,不断做大做强。
过去和现在
用中集人的话说,中集集团亲身经历了集装箱行业风云变幻的二十年,亲身参与了世界集装箱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全部过程,通过兼并收购以及新建等多种手段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张。
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集现有的生产性子公司分布在全国沿海各地,构成了公司特有的分布式制造环境,中集采用的是分布式制造生产方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制造中心和设计中心通过网络系统工作,希望最终实现中集的产品随处设计、随处制造、协同商务的目标。根据这样的思路,中集在变革中逐步形成了集装箱全方位的生产和服务格局以及全球化的客户网络;在不断强化低成本领先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企业间价值链竞争和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多部门多地域工作的协同。这些环境形成了中集信息化的土壤,提出了中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挑战。
中集集团总裁助理吴发沛介绍了目前中集信息化的情况:"自1996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努力让IT不断提升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强化低成本领先优势,努力让IT成为集团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并逐步成为中集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集的信息系统主要由网络基础和建立其上的企业应用构成。网络基础形成了统一的集团广域网络,整个集团建立了完整的网络体系,均以768K-2M不等速率DDN、ISDN和Internet互联,实现了集团内部之间(包括广东5个点,上海3个点,青岛2个点,天津、厦门、大连、南通、香港等15个点),集团与外部客户之间的实时连接。
在企业应用方面,以MAS为核心的统一企业级生产管理平台,已经在集团16家工厂全面应用;以PDM为核心,辅以CAD/PROE、CAE等工具的统一产品协同设计平台,覆盖干货箱、冷藏箱等多项业务。此外,还有决策支持平台,协同商务平台和协同办公平台等,已经涵盖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决策支持和日常办公等企业全过程。
"每月节省60万美金"
从1995以来,中集一直在构筑广域网环境,成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小组,建立实现了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了产品设计信息全集团内的共享,达到了产品数据在技术中心和制造企业间的自动流转,充分共享利用已有的知识成果,减少产品设计成本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以新建的工程计算中心为例,该中心对所有设计产品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自主随机计算和模拟测试,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竞争门槛,据不完全统计,该系统自2003年4月投产,截至2003年11月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0余万人民币。
基于集团广域网的视频会议系统,被认为是集团协同办公的一个亮点。信息管理部经理赵小平曾经介绍过,自系统使用2年来每月均有十几次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会议和差旅费用,并在03年的SARS期间,集团各子公司的董事会全部借助视频系统召开。此外,集团近年来引进了移动办公系统VPN,还有集团快速销售平台SFA、协同设计报价系统CPC等。
中集前后用了近5年时间在全集团实施MAS(MRPII),成为集团16家集装箱制造厂统一的管理业务操作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2年,集团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年均下降9%,单箱成品年均下降率4.5%,库存资金占有率年均下降10%,客户交货周期年均下降25%,财务决算速度提高70%。
2002年,集团又引进了数据仓库技术,对全集团业务实行统一规范,并要最终实现经营决策预测。目前已经完成了对成本、盈利能力、原材料库存、订单等主题的13个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集团绩效看板平台,让集团绩效看板管理成为可行。北洋箱厂利用数据仓库平台,通过集团绩效看板管理体系,不断挖掘成本潜力,2003年成果斐然,单箱钢材耗量平均下降5~10KG,槽钢耗量平均下降40%,外构件单箱成本平均下降1~2美元,铭牌成本平均下降40%,钢丝段采购价格平均下降12.11%。经过测算,北洋箱厂改善节约的材料成本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
类似这样通过信息化手段达到节约成本的案例,在中集还有很多很多。据总裁助理吴发沛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现的成本异常点,自2003年5月开始,每个月至少为集团节约60万美金。"
未来
自中集在1996年引进MAS系统至今,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的总投资约为7800万元人民币,其中300万用于产品协同设计平台试点建设费是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资金。
在未来的三年,中集的IT建设主题仍是"协同、成本管控、快速响应变化",预计将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人民币。中集将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完成以P<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