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构建我国第五大港口群
2004/6/14 10:04:45 来源:福建交通网 作者/编辑:
继日益健全、规模宏大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西南沿海四大港口群之后,福建可否构建我国第五个港口群?有关专家指出,福建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催生海峡西岸港口群,其特征是构建在信息化基础上、以物流为核心功能的第三代港口群。日前,福建省政府有关领导在听取福建省交通规划专家汇报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福建省交通规划办公室主任陈培健、高级工程师寇军等专家指出,把福建沿海港口定位为海峡西岸港口,与台湾港口共同组成海峡港口群,将是我国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西南沿海之外的又一个港口群体,其特征是建立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第三代港口群。同时,专家强调,根据海峡西岸目前的形势以及福建沿海经济、城市布局和综合运输网发展规划,目前宜形成以厦门湾港口(含厦门港及漳州招银、后石港区)、福州港为国家主要港口;沙埕湾、三都澳、湄洲湾、泉州湾、东山湾为福建省重要港口;其余为其他港口的总体布局。
港口支撑福建经济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福建有生产性泊位3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8921万吨,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342万标箱;港口在能源、外贸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福建外向型经济、沿海加工工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陈培健、寇军等专家对福建沿海港口的综合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沿海港口是支撑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明显,是能源、原材料运输的主要口岸。据悉,沿海港口已成为福建对外开放、促进两岸“三通”的重要窗口,福建在2002年就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12.24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沿海港口外贸物资吞吐量年均增长了21.5%;同时,福州港、厦门港是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的口岸,自1997年试航以来,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3年达51.2万标箱。此外,沿海港口也已成为福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沿海加工工业和民间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福建沿海港口发展中也存在不协调的方面,主要包括港口建设的速度还不适应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要,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布局不够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等。
发展港口时不我待
福建港口在经历以运输装卸平台为特征的第一代港口发展模式,以产业集聚平台为特征的第二代港口发展模式后,以物流信息平台为特征的第三代港口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它与福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福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
寇军等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对港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作为人口多、矿产资源短缺的省份,在加快沿海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对海运的需求更旺;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给港口发展带来了机遇,集中表现在能源、原材料进口及集装箱运输迅猛增长,要求港口在规模和布局、集装箱码头的处理能力、班轮航线密度、运输服务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海峡两岸试点直航后福建与台湾的经济互补及腹地其他省份与台湾经济交流的需求,也要求提高港口功能。特别是近年来,福建各届政府均把发展交通作为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到2002年年底,全省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上已经缓解,为港口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寇军等人认为,发展第三代港口群已经时不我待。
建设第三代港口群
据寇军介绍,通过多种方式的定量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福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至少将分别达到2.2亿吨和3.45亿吨,本世纪前10年年均增长12.2%,第二个10年年均增长4.6%。据悉,福建港口近期发展思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优化港口布局和调整泊位结构为主线,通过加快新建与改造,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港区;二是利用深水港湾的优越条件,以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区的大规模开发;三是利用靠近东南亚、紧邻台湾省的有利地理条件,发挥中小港口方便、灵活的运输条件,促进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四是完善集疏运、口岸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加快港口信息化和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提高港口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港口发展由滞后型向适应型,由第一、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的两个转化,加快推进港口现代化。
陈培健、寇军等人认为,近期福建海峡西岸港口群的建设重点依次是厦门湾港口、福州港、湄洲湾港口、泉州港、漳州港和宁德港。据悉,厦门湾港口近期将集中建设海沧港区第五代以上集装箱码头;同时加快建设海沧、漳州开发区的大型专业化泊位,加快10万吨级主航道建设,打通猴屿西航道,适应临海工业发展的需要。<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