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供应链集成管理还有多远?
2007/5/14 8:28:53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编辑:1
集成是指按照某种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和系统的功能。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核心企业要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的竞争与增值功能,就必须运用系统的思想,对供应链中流转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跨越各企业的边界,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而管理触角要从一个部门延伸另外一个部门,从企业内延伸企业外,从本行业延伸其他相关的诸多行业。
从国外的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实施供应链集成管理,企业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例如,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企业之间的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换句话说也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而,积极推进供应链集成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攘外必先安内供应链集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顾客价值,需要企业之间的战略规划和运作能力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涉及供应链系统目标与策略的集成、资源配置的集成、经济活动与流转要素的集成、成员企业之间组织架构的集成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集成。因而,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实施与运用,需要企业首先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供应链相关过程进行优化。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一个核心是商品的流动连接着多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即供货商、生产商、零售商、运输商等,因而供应链集成管理应当是一种对企业群体活动的一体化管理,要求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乃至最终用户之间,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跨企业集成,而这样的集成只有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过程才能完成。
二,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在当今的竞争市场,大多数企业没有可选择的余地。残酷的竞争也迫使它们必须要集成其供应链,并进行战略合作。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也是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核心。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三,建立分布、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信息集成系统的本质是要求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有着天衣无缝的联结纽带。这就意味着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包含营销、销售、采购、财务、分销、内部运输的信息网络,同时扩展到企业外部,包括供应链中的客户、供货商、运输商和零售商。
四,消除各个环节的障碍,实现协同工作和并行运作。在整个供应链上,不仅仅需要每个环节能有效地完成自己工作,更需要供货商、生产企业与运输商、零售商之间,每个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如采购、配送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并行运作。有效协同工作和并行运作是对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的保障。
五,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合作基础。能否做到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将直接地影响企业间合作质量好坏与合作期限的长短,关系到供应链集成管理能否成功。
离供应链集成管理相差甚远
然而,从我国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上述这些问题还未完全得以解决。单以我国制造业为例,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阻碍供应链集成管理实施与运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长期存在“企业可以开展任何业务,造成了‘大而全’劣质企业结构和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结构”的思想。企业难以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致使企业有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更谈不上与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优势互补。
第二,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竞争、合作、动态等多种性质的供需关系。长期以来,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与上游的企业之间,一直都是短期竞争性的对立关系,相互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与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第三,信息技术利用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充分利用EDI、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长鞭效应严重,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第四,<第四,<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