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物流技术服务平台?
2014/7/23 15:17:37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王成林 何杰 吴阿龙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物流领域对平台应用模式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改变着目前已有的服务模式,丰富了服务的内容,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服务内容,为拓展物流领域的传统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面临的困扰

对于以往的技术服务,一般需要基于一些拥有自有资源的服务机构,只有在享有资源全部所有权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必要的物流技术服务,这需要技术服务机构拥有的资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规模性,也就需要其投入巨大的资金,导致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巨大的风险,机构的规模提升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性。

在物流领域中以仿真、优化等为代表的软件技术服务面临这种经营困境体现的更加明显,大型仿真软件购置费用高昂,使用频率低,需要大量的技术辅助服务作为支撑,因此购置的用户数始终达不到必要的规模;同时软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较强,某一技术服务机构需要具有多种软件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服务需要,对其自身的运营压力也很巨大。在这种条件下购置这类软件的用户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真正的企业级用户不多。

在物流产业中的技术服务链条上,软件系统开发企业、销售公司、技术服务机构、最终应用对象用户等主体都面临着不同的困扰,整个产业链无法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只能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要求,并不能在产业中有较大的应用范围,对产业提升的促进作用有限。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设计一种新型的技术服务模式,使得企业在采购技术服务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下获得,技术服务机构能够以新的形式获得基础资源支撑;而对于软件销售企业等需要改变产品的销售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销售方案,与技术服务机构实现共赢,而软件开发企业则应能够获得规模开发优势,并最大程度地接触用户,降低开发成本,获得更多的开发支持。

解决的途径

为实现上述多主体共赢的目标,可以基于云技术设计一个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应用多种软件系统的新型服务平台,将购置、租赁、增值技术服务融合一体,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将软件开发企业、销售企业以及原有的技术服务机构集成一体。平台运营商通过辅助用户进行技术服务获得必要的收益,用于平台的推广和进一步扩张。

以目前通用的物流系统仿真类软件为例,通常的购置费用在5万元以上,软件系统购买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项目的形式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某一个技术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合理地配置技术方案,用户的选择有限,资源配置存在不足。在新的平台服务模式条件下,平台运营商与软件销售企业签订新的合作模式,基于云技术,将各类仿真类软件云化,在购置之外可以提供按需使用的租赁服务,可以按照软件实际需要的使用时间和次数付费,降低使用者的成本负担。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用户由于技术能力的局限性不能直接使用该软件,仍需要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支持,面临此种需求,平台运营商将建立技术服务机构的数据库,提供必要的技术撮合服务,搭建起不同主体之间需求沟通的桥梁,使得各种用户能够在平台上寻求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为满足此种需求,平台构建和运营的主体可以选择目前的大学科技园或者物流园区等综合性平台,起到联合产业各个主体的作用,其构建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提供一定规模的基础资源库,主要包括必要数量和种类的技术软件授权使用权,并和软件提供商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计费模式,使得用户等有一定的选择权利。

其次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增值服务,此种技术增值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需求梳理、优化模型构建以及结果分析利用等非标准化高端需求,为最终使用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再次是平台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撮合能力,提供一定的信誉保障,力争建立业界的服务标准,否则平台运营商会失去对平台的控制,并无法在业内构建平台运行所必须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平台的盈利模式,要合理地利用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降低整体的运营费用,利用集成模式收取必要的中介服务费用,用平台使用用户提供共赢的价值点,使得使用者愿意为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软件服务使用费、技术咨询费、软件代理费等都将成为未来平台的重要财力支撑点。

平台服务模式目前已经成为技术服务的重要趋势,对于物流产业其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合理地设计运用模式将会有利地促进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服务能力提升。(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