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是一家小型贸易公司的老板,常年经营铁矿砂的进口业务,他向记者抱怨道,“每次进口大量铁矿砂,都必须把钱打到卖家账上才能拿货。因为贷不到款,资金紧张,业务规模一直做不大。”
王总的抱怨正是中国千万个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融资困难。
网信在线CEO黄海新在跟银行接触的过程中,也有颇多感慨:“一方面银行有很多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在银行那里一分钱都拿不到,因为没有抵押物也没有担保,很难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查。”
“信用评级低,抵押标的物不足值,同时又迫切需要流动资金。”易观国际研究经理屈攀这样总结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两难境地。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屈攀说:“虽然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不动产作为抵押物,但如果企业的变现能力强的话,其库存一定会进入流通。银行会看到这一点,将对这些相对有能力有前景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以拓展自身在中小企业的业务。”
供应链融资
深圳发展银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6年,这家确立了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转型的银行推出了一个听上去很新鲜的业务品种——供应链融资。据深发展总行企业关系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供应链融资的核心理念是“用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信用判断来代替对单个企业的信用判断”,即将单个企业置于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交易链条之中考察,通过对其经营对象、交易对手、交易方式、履约记录、实际控制人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作全方位的评价,并据此作出信用评估和授信决策。
该负责人告诉《互联网周刊》,供应链融资打破了传统贷款审批看重不动产抵押或担保公司担保的局限,中小企业可以将所交易商品的动产或货权质押予银行,从而取得银行授信支持;也可以依托于实力强的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通过一定的责任捆绑来取得银行授信支持;还可以依靠其支付能力强的下游买方的信用,通过转让应收账款予银行来取得授信支持。
“把现金流盘活,这是供应链融资的目的。”屈攀说。
事实上,早在2002年,深发展就开始推广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至今其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达数千亿元,业务涉及钢材、有色金属、化工、纸品、能源、汽车等主流行业,并保持了较好的资产质量,不良率维持在0.5%以内。
深发展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出之后,多家银行也纷纷跟进。浦发银行与海关总署合作开展了“银关通”业务,基于客户的信用状况给予客户结算账户一定的透支额度,一旦出现头寸不足的情况,银行将自动给予透支资金,避免因客户账户头寸不足而影响通关速度;中国银行推出了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买方)为切入点的“融易达”产品,占用买方额度为卖方融资,方便作为供货商的中小企业;中国工商银行与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合作,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各家银行都以自己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切入中小企业市场。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拓展,在广东、浙江、福建等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南方地区,供应链融资已经得到比较广泛地运用。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第一次把存货和应收账款纳入可担保资源范围,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动产担保融资”的时代,供应链融资的渠道进一步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物流商的野心
除了银行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供应链融资,试图通过与银行机构的合作获得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
深发展总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认为,由于动产的强流动性特征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生效条件的规定,深发展在抵质押物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而物流企业在抵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方面具备良好优势,可以分担物流金融中的“物控”和“货代”职能。
在发达国家物流业务中,仓储、运输等基础性物流操作的利润率已经越来越低,物流金融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世界最大的快递物流公司UPS,最大的利润来源都已是物流金融服务。
易观国际的屈攀告诉记者,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非常繁多,它们知道自己的客户是什么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平时发的货是什么商品,实际上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物流公司可以收购一家银行,或者由银行收购一家物流公司,来实现经营范围的互补,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在国内,由于法律政策的限制,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金融营业资格,银行也没有做物流业务的资格,于是双方的合作和结盟成为主要形态。
2005年,深发展先后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三大物流巨头签署了“总对总”战略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三大物流巨头签署了“总对总”战略